司马童 清明寄哀思,不少人因故不能去给逝去的亲人扫墓,于是产生了新的祭祀方式,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民俗专家称,新式祭扫不会成为主流,扫墓还是亲自前往更有意义(3月28日《海西晨报》)。 清明扫墓,真的只有亲自前往才更“有意义”么?我看并不见得。一则,短短几天里的集中祭扫,人山人海、交通拥堵,即便不说累不堪言,至少也效率低下;再者,扫墓车流和人群挤挤挨挨,事故隐患难免;还有,传统祭扫免不了焚烧纸钱,有的还偷放鞭炮,既不环保,也不安全。如果网上祭扫等方式渐渐兴起,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看来,民俗专家口中所谓清明祭扫方式的“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关键症结在于:一直以来的生态殡葬迟缓,才使得新式祭扫被看作格格不入的“另类”,或成为“不懂传统”的揶揄对象。但眼光放长远一点,倘若传统殡葬方式得以改变,逐渐以树葬、塔葬、海葬、花坛葬等占地更少的生态形式,取代陵园中的一座座墓穴、一块块墓碑,试问网上祭扫抑或“代客扫墓”等方式,又有啥理由不能成为“主流”呢? 新式祭扫难兴,只因生态殡葬迟缓。民政部在2013年就明确指出,争取到2020年,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超过40%;北京的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到2020年要达到50%。这几天,有报道说,北京市公墓不再新建传统墓碑,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续租,并且将对不再续租的给予奖励,已然引发巨大反响。而这恰恰是加快推动生态殡葬的必要举措。 可以想见,当传统殡葬日渐式微,眼下被视为“非主流”的新式祭扫,也会取代现有的祭扫方式成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