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理论前沿·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0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战略眼光
拉长“工科”短板

  最近读报,看到几组数字,颇为吃惊:一是说,被视为钢铁强国标志的特种钢材产量的比重,美国占到22%,日本占到28%,瑞典占到50%,而中国只占到5%;二是我国对航空发动机研发的投入虽大幅度增加,但对国外的追赶仍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缺乏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航空发动机顶尖技术专家,目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6人;三是我国一些核心技术仍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为50%—60%,高铁轴承、核电主泵密封件、海上钻井平台定位系统、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密封、汽车发动机等重要零部件与关键材料80%以上靠进口。

  三组数字,从三个不同角度,一齐指向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工科建设、工科实力相对落伍,以至成为掣肘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运行发展的短板。须知道,要发展我国的科技和工业,一定离不开工科的建设发展,且要求顶尖技术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以及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均衡分布。

  造成工科短板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不外乎这样四个方面:一是受就业指挥棒“调度”的影响。尤其是前些年因为金融和经济管理等专业毕业的学生比较好分配,且收入高,因此传导效应的结果是:报考这这些专业或与之有关的专业者便趋之若鹜。相反,对于工科类专业的报考,相对就门可罗雀。二是怕吃苦而选择脱离工科。读工科苦,于是有些学生便放弃报考以至半途由工科而转向其他轻松类的专业。三是工科类就业者的社会地位还不尽人意。特别是从反映其社会地位主要指标的职业收入看,情况并不那么乐观。有关方面曾对5000名工程技术人员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其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收入满意度也不高。难怪,一些年轻人不愿选读工科专业,有些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宁愿去收入高的行业,任职而不愿去当将来的工程师。

  中国的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稳健迈向中高端,迫切需要加强工科建设和发展,以便为其配套提供一支数量充足、技术扎实、创新活跃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工科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数量和质量更是一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在广泛宣传其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技和创造、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浓厚氛围。要抓住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推介传扬,不断提升他们的社会认同度和社会地位,特别是要通过改善和提高待遇,真正让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上“吃香”起来,从而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对工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大学院校必须有所作为。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把自己的志趣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让“学工科,做工程师”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盘,而不要一味向“钱”看齐。与此同时,大学更须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侧重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反而忽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应该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自然,加强高校转型,不纠结于对专业设置成本的考量,而更多追求与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匹配,调整专业设置,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大学院校当下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仍需要有大批能够在工业生产第一线奋斗终生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更成为对工科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倍增器”。事实上,只有当顶尖技术人才、领军人物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均衡分布之时,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注重激发其的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既要为其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又要改善其成长成才的环境,让其有充沛的获得感,真正体现用实业留住人、用待遇宽慰人、用目标激励人,从而让更多优秀的人才乐于加入这一行业,让更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从事的岗位上实现国家需要、企业需求和自己需索的最佳结合。

  赵 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