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最近,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答记者问时指出,要注重把握“两个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屠呦呦获诺奖之前,国内早有“为什么中国本土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类获奖者”的质疑。钱学森归国后,也当面请教周恩来总理“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问号背后,其实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究。最近,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是对把握规律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改革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当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翻滚爬摸,市场经济规律早已深入人心,但个别地方就人才成长规律而言,还存在打乱仗的情况,还有很多功课要学要做。有的对外热衷一窝蜂地哄抢人才,对内却花不得丁点气力培育人才;有的只将目光瞄准“高精尖”人才,对管理型、基础型人才却置若罔闻;有的对人才一招了之、束之高阁,人才错配、大材小用,错失黄金创业期;有的只重“现金支票”的轰动效应,却忽视“环境育人”的共生效应。凡此种种,既背离了招才引智的初衷,也脱离了人才成长的“铁律”,更直接损害了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如果说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是门科学,那人才成长规律就是这门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准则。众所周知,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就人才成长规律而言,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有严格因果关系的决定性规律,也有用数模演算出的统计性规律;有适用于人才成长的共性规律,也有不同类型专才成长的个性规律。史学家朱之谦曾对欧洲大作曲家在成才过程中的普遍因素进行了归纳,从小培养、博学好问等皆出现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又如,被科技创新型人才奉若圭臬的“硅谷法则”,强有力地印证了人才高地的“聚集效应”。凡此种种,对古今中外的这些经验性、因果性、普遍性规律,都应该好好研习之、遵循之、牢记之。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唯有心明眼亮、遵循规律、明晰思路,育才、引才、用才、聚才自然就有了底气,才能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积聚更大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