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了好事千年存

  桂晓燕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鄞江镇传统的三月三它山庙会的日子。为什么鄞江镇要在三月三举行庙会呢?为的是纪念在当地创建它山堰的唐代县令王元,相传王县令造它山堰的这年,刚好是三十三岁。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的三月三,也就是刚刚过去的4月9日,在鄞江镇举行了纪录片《它山堰探秘》的开机仪式。这部纪录片将于今年11月在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到时候大家可别忘了收看啊。

  它山堰位于鄞州区鄞江镇它山脚下,正处在鄞西四明山和平原的分界点。它山堰以上称樟溪,汇集四明山诸峰的山涧溪流;以下称鄞江,流经奉化江后,汇入甬江出海。也就是说,鄞江是一条通海的“感潮河”。建堰以前,每当涨潮时,咸涩的海水倒灌而至,耕田卤化,庄稼受害,百姓用水困难;退潮时则上游“清甘之流倾泄出海”,“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

  山东汉子王元来此任县县令后,立志要为当地人民兴利除弊。他“历览山川,相地之高下”,提出“筑堰截流,阻咸引淡”的治水理念。在既无先进测量仪器和施工设备,又无地形地质水文资料,更无电脑帮忙的情况下,带领当地民众,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建成设计巧妙、结构精密、功能多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它山堰。它既能阻挡下游之咸潮,又能蓄积上游之淡水,分流灌溉鄞西平原数十万亩农田;山洪暴发时,堰顶可以溢流泄洪。从此后,广袤的鄞西平原风雨无忧,旱涝保收。它山堰还有一个对于宁波的发展繁荣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上游樟溪之淡水通过南塘河,引入城区的日湖、月湖,为唐长庆元年(821年)正在迅速崛起而水资源日益匮乏的明州城(现宁波老城区),注入了生命之源。

  它山堰作为鄞西地区的水利枢纽,历经千余年沧桑而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泄洪、灌溉等重要作用。1988年2月,它山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10月,又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宁波老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了好事千年存,做了坏事万人恨。”王元真正称得上是“造福一方”、“做了好事千年存”的好官,像它山堰这样泽被千载的惠民工程,才是真正的政绩。 相比之下,如今那些长于玩弄花拳绣腿、面子工程,惯于撤烂污、捣糨糊、制造豆腐渣工程的官员,给王元同志提鞋都不配!这就叫“做了坏事万人恨”。

  它山堰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和广西灵渠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山堰的知名度却相对较低,尤其比起闻名遐迩的都江堰,更逊一筹。笔者了解到,宁波人慕名去都江堰游览的不少;而对于自己家门口同样了不起的它山堰,却视而不见。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山堰更值得称道。须知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都是当时秦国为了军事目的,由朝廷立项投资建造的;只有我们宁波的它山堰,是一位刚刚到任的七品芝麻官,为了民生利益挺身而出,披肝沥胆,殚精竭虑,发动并依靠当地群众的力量建成的。他的抱负、担当和智慧,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旧闪耀着光辉!对于王元这样的人物,对于它山堰这样的工程,我们后人理应大力宣传,大力弘扬,更好地将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