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朝霞 摄)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捏、揉、按、抹、点……不到两分钟,一个色彩斑斓的孙悟空“面塑”作品便像变魔术般地栩栩如生出现了。日前,在海曙区新芝社区今年60岁的丁逸儿的家里,记者被她家里琳琅满目的面塑工艺品惊艳,并见识了她娴熟的面塑“绝技”。 如今,丁逸儿已是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而让人惊讶的是,她告诉记者,她的技艺完全是迫于生计“偷”来的。 30年前,丁逸儿是宁波市海洋渔业公司冷冻车间的一名工人,对“面塑”一无所知。“为了贴补家用,便想法子学一门手艺。”丁逸儿回忆,从小喜欢剪纸的她看见有外地人在姚江动物园摆摊售卖面塑工艺品,便支派丈夫跟着师傅学习,回来再教给自己,前后持续了一年多。“其实这门技艺最难的不是制作成品,而是制作面泥。”丁逸儿说,面泥的成分有面粉、糯米粉、蜂蜜、甘油、防腐剂、色素等,必须按照特定的比例在滚水中调配,蒸、煮、捏、拌等程序必须一次搞定,否则前功尽弃,丁逸儿已经记不清自己失败过几次,也记不清浪费过多少原材料。 “偷”来了基本技艺,丁逸儿夫妇开始琢磨各种面塑品的造型、颜色搭配的创新,他们买来各种小动物造型的工艺品,研制出有自己特色的十二生肖动物造型、《西游记》中喜闻乐见的形象等,还与时俱进地开发出喜羊羊、机器猫等时尚产品。熟能生巧,丁逸儿先后获得浙江省、宁波市民间工艺美术等大赛金奖等各类奖项。2013年,她还随宁波民间文化交流代表团访问了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在欧洲一展宁波“面塑”技艺的风采。 有了名气,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不少,丁逸儿对此来者不拒,“有人愿意学习,这是多好的传承啊!”她这样感叹。现在,每天她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周要去江北区中心小学、江北实验小学、洪塘中学等学校给孩子们上课,还要参加各类文化博览会。”看着自己的技艺得到认可,丁逸儿很是自豪,“现在每天的生活都和面塑有关。面泥过了五天就容易开裂影响质量,所以每周要重新制作面泥,空下来再研究一些新花样,不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