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2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花非彼花

从旧时的花行说起

  棉花进厂加工
  剥棉花(桑金伟 摄)

  说到“花行”,年轻人联想到的自然是鲜花,而老一辈人能无误地联想到我要说的是棉花。

  “花行”就是棉花收购商行。早年“三北”乃至浙东沿海一带棉花遍植。1954年,国家在“三北”设立主产棉花的(新)慈溪县,可见当时棉花生产形势之紧迫、棉花收购供应之重要。

  我国栽植棉花历史悠久,至少在汉代已有栽培。滨海围海造田后最宜种的是棉花,因此宁波是较早推广种植棉花的地区之一。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姚江濒海,沿海百四十里,皆木棉。”到了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浙东木棉提举司于余姚,余姚约有70%农民从事棉花种植。到了明代就有“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息税以百万计”之繁忙景象。又据载,1947年,余姚、慈溪、镇海、鄞县、象山共植棉80.59万亩,产皮棉19.06万担。

  “花行”之称(有时也称作“花庄”)应该是来自方言,但使用地域很广,超越了家乡方言区域。从资料上看,其他省(市)过去也使用过“花行”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才渐渐普遍使用“棉花收购站”之类的称呼。

  品味方言也颇有意趣。当我们说到棉花收购时常说“花行”,而不说“棉行”;说到种棉农民时则常说“棉农”而不说“花农”;而说到种棉的田地时既可说“棉田”,也可说“花地”。显然“棉”与“花”既能通用,又有分别。

  在棉花生长的前期,棉农干得最多的是“削花草(即削地)”,就是削去棉花地上的杂草,同时也为了土壤保墒,这很重要。每次雨后就要削一次地,这要抢时间,很辛苦。儿时有首顺口溜常挂在我们嘴边:“柘蠊(知了)喳喳叫,懒惰老银(老婆)困懒觉,男人地里削花草,回到家里饭未烧,蓬呀蓬呀敲稻草。”烈日当头,丈夫削花草回家欲进餐,但见老婆懒睡炊事未动,又不敢面斥,只得敲稻草以泄愤。至今,当正午知了在树上高鸣时,我的脑海中总是会闪出这串顺口溜。

  棉花生长期较长,光从开花到采摘需50天左右,于是三北有老话说“黄花到白花,七七四十九天上轧车”,句中的“黄花”是指棉花的花,“白花”当是棉花的最后收获物籽棉。其实同一株棉花的花儿有黄的、红的、淡绿的多种,确实不难看。

  这些关于棉花的顺口溜和老话还有很多,我想它们并非只是我一个人的记忆和感受,是本地百姓的集体记忆和感受。

  有人说,起初棉花是作为一种观赏花卉引入我国的,对此我不敢肯定,也不能贸然否定。但从棉花名称的演变过程来看,似乎有些道理。

  从大量的志史和古诗中可以得知,古时往往称棉花为“木棉”“吉贝”。如成书于民国年间的《余姚六仓志》仍将棉花称为木棉:“木棉产海滨沙地。有大树种,南阳种,花黄实大,其衣厚。槿黍花种,花有黄、白、红、紫四色,实小而繁,其衣薄。产额岁以数百万计。”明末大诗人吴伟业作《木棉吟》说:“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富户积如山。福州青袜鸟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看花人到花满屋,船板平铺装载足……昔年河北载花去,今也栽花遍齐豫。北花高捆渡江南,南人种植知何利……”慈溪的近现代乡贤诗人胡丛卿在《木棉歉收》诗中叹息道:“木棉大利倍桑麻,第一姚江出产夸。太息年来风雨恶,秋花总是可怜花。”胡诗不仅道出了当年广种棉花的道理———“大利倍桑麻”,又说出了现在慈溪放弃多植棉花的因由———每每摘棉时淫雨霏霏。

  吉贝别称美洲木棉、爪哇木棉,属木棉亚科,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省也有种植。吉贝是古代东南沿海对棉的一种称谓。清代诗人高杲在《吉贝花叹》中写道:“吉贝花,吉贝花,利普海疆胜丝麻。四月始下种,七月花开陇。白露一零雪球拥,松江淮北棉不重。浙花出余姚,群芳谱中特选挑……”

  木棉树别称攀枝花、莫连、红棉等,它是漂亮的落叶大乔木,能成景观。虽然,旧时所称的木棉与现在所呼的木棉树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但两者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夏季木棉树果荚开裂后,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如六月雪一般,别有一番情趣。木棉棉絮质地柔软,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织衣材料。从这一点讲,古人把棉花称为木棉,不是没有理由的。

  说了一圈,还是回到“花行”。据载,旧时光三北的周巷、浒山、逍林三地就有花行50家左右,其中浒山至少有10家。

  浒山西门杨玉兴花行较有名,它与宁波早年工业的代表“三枝半烟囱”之一的“和丰纱厂”有联系,抗日战争前,和丰纱厂干脆设分厂于杨玉兴花行附近。

  浒山当时最大的花行叫“裘复盛”,主人是裘福钿,字唐元,从慈北裘市一带迁居至浒山,后来主营“花行”。裘唐元经营有方,被推为姚北棉业会会长。生有四子:长子鸿昌,次子鸿灿,三子鸿正,四子鸿泉。长子裘鸿昌继父业所开花行叫“裘昌记”,规模较大。裘鸿昌生有三子:长子尧庭,次子尧根,三子尧鉴。次子裘尧根继祖业,所开花行叫“天利”。直到1952年天利花行歇业后,这个三代相传的花行,终于画上了句号。

  桑金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