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昔日望春桥村 |
罗樱波 初识望春桥村纯属偶然。新千年伊始,骑着自行车经过西郊铁路,一路往西,见一小弄狭窄幽深,便扭转车头欲一探究竟。骑在村子的主干道上,因路面不平很是颠簸。窄窄的路面被两边的房子阻挡,照不到阳光,显得阴冷、逼仄,村子在萧条的季节里显得冷清、寂寥。路边三三两两的人声发出外地口音,和这个城市拉开着距离。这就是我对望春桥村最初的模糊印象。 搬家后,坐公交车必经望春桥村站,一次次地报站,车窗外的村子一闪而过,不断加深其在我心中的印象,催促着我去深入认识它。2005年初春,我带着相机缓缓步行于此。见村子多两层楼房,无论是水泥墙面还是木结构屋子,都十分陈旧,显示出久远的年代感。主干道北侧房屋接壤望春路,多小弄堂,因弯曲显得神秘、幽深,特别是一条分支的小水道向北曲折延伸而去,给人无限遐想。南侧房屋临西塘河,望春桥北接村子中部,桥南是另一片密集、交错的老房子。 很多次站在三眼桥上远望古老的望春桥,感动于它能保存至今(河东面的另两座石拱桥———西成桥、大卿桥早已不复存在),感叹在桥缝里生存了多时的古树。那天,望春桥在经受又一次维修。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今昔对比:远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近处是国画般的枕水江南。凝望着河面,水面上泛漾起全祖望在《西竹枝词》中描摹的无尽诗意:“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 随着轨道交通一号线的开建,望春桥村被陆续拆除了。昔日临街卖小家具的、修电瓶车的、卖蛋糕的市井人烟,被平坦的方块水泥路和不成熟的绿化所取代。望春桥、亭被完善地修缮、保护,公交车站仍旧保留了旧时地名。一号线望春桥站的外观采用坡顶屋面和马头墙元素,延续了原址的风味。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我专门去找寻望春桥村可能遗留下来的旧时痕迹。在望春桥的东面,暴露着一条狭长的水泥路,路边矗立着几根光秃秃的电线杆,断墙败垣中草深树茂,往日的蜿蜒水道完全裸露着,一块保留完整的清水墙掩映在落尽叶子的苦楝树中,平整的小石板桥边依偎着完整的河埠头。清寂的废墟默然地诉说着曾经的生活轨迹与时间的流淌,一个又一个保存完好的河埠头边,似乎又响起了浣衣声、淘米声、洗菜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