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精彩街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0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曙“银发”志愿者

“抱团养老”绘出夕阳无限好

  ▲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办起了老年人国画班。
  南门街道“暖情俱乐部”为社区老人理发。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张 立

  近日,记者在海曙区白云街道安泰社区养老服务站,看见65岁的胡季月正帮92岁的王平善老人洗衣服。在海曙区,随着独居、空巢老人数量的逐渐增多,“你帮我买菜,我帮你看家;相约逛公园,聚会拉家常”的“老帮老”场景司空见惯,一种“抱团养老”的现象在各社区流行起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曙区老年人有7.05万,占总人口数的23.5%,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1.21万,独居空巢家庭2.8万户,步入老龄化社会。“从2004年开始施行‘居家养老’,到现在老人‘抱团养老’,老人从被动等待义工服务,到主动自助互助,形成‘养老共同体’,形成了海曙居家养老的‘升级版’。”海曙区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银发志愿者”老有所乐

  在安泰社区,有一支成立于2005年、平均年龄为62岁的“银发志愿者”队伍,因为志愿者年龄大多在50岁至70岁之间,于是大家取了一个别具意义的名字———“567团队”。有30多名成员的“567团队”队员曾经是厨师、老师、泥瓦匠、理发师、缝纫工等,他们利用个人所长,用真情帮助身边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其他老人。

  “安泰社区有704名老人,社工只有8人。”今年65岁的团队骨干王云明说,大家就是想发挥余热,把社区里助老帮困这些“闲事儿”管起来。

  “只要哪位老人家中有鞋子要修补,我随叫随到。”“567团队”里“曝光率”最高的志愿者陈福表示,“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越活越年轻。”

  “567团队”至今开展了“温暖衣循环”“你扔我捡、爱我家园”“社区花木我认养、我为社区添份绿”“我当城市美容师”“垃圾分类我先行”等公益活动,已成为社区的宣传员、调解员、服务员。社区书记王伟莉感慨地说,老人们做的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却是协助社区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社区‘老帮老’模式能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同时,发挥余热享受老有所乐的获得感。”

  “互帮互助”成“姐妹、闺蜜”

  除了老年志愿者团队,海曙区老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

  家住玫瑰苑的吴英花和王阿姨是20多年的好朋友,王阿姨丧偶后独自居住,吴英花就邀请王阿姨到同一小区居住,互相照顾。吴英花经常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唱甬剧更是她的“绝活”。王阿姨搬过来后,和吴英花一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过上了充实的退休生活。

  住在南门街道柳西新村80岁的独居老人李嬷嬷和同一楼道的符夏娣是十几年的邻居,李嬷嬷心脏、听力不太好,符夏娣上下楼便不忘敲敲李嬷嬷的家门,看看她是否需要帮助。符夏娣总是说“楼上楼下,互相照顾应该的”,现在两人成了“好姐妹”。 

  住在阳光城小区年近八旬的宋家全一直致力于帮助社区困难、空巢老人解决日常困难,当她得知住在迈水桥小区今年86岁的陈老太因老伴去世多年、子女不在身边,性格较为孤僻不愿出门的情况后,便主动上门找到陈老太,每周抽空陪陈老太聊天。渐渐地,两人成了“闺蜜”,相约一起去南塘老街、超市,陈老太越来越开朗了。

  “养老共同体”以老助老其乐融融

  在海曙区,以老年协会为参与主体的“自我决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养老共同体”已蔚然成风。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海曙区有70个老年协会,形成了天一(桂井)社区“银手杖”志愿服务团队、永丰社区“暖心”家访队、联南社区“并肩行”暖心服务队、新芝社区“杏林春暖”单身老人俱乐部等数十个互相关爱的“养老共同体”。

  海曙区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养老共同体”抱团养老,让老年人处于一个熟人社会网络中,对彼此的性格、兴趣、需求更为了解,养老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与年轻人提供的临时性、节点性的志愿服务相比,“抱团养老”能够形成长效机制。

  以南门街道尹江岸社区为例,老年协会不仅为社区近28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配备了“家庭医生”,开设了“健康加油站”、“光明护眼工作室”,推出了“健康养生手指操”专栏,而且开启了邻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并培养老人树立了“幸福的晚年生活,需要从关心自己开始”的意识。如今,社区“睦邻情艺术团”凝聚了一批热爱文艺的老年朋友,“铁公鸡旅游团”成为爱好旅游老人的组织,有一技之长者加入了“睦邻帮帮团”,“寻觅知音银龄俱乐部”则成为单身老人的“知音”,老人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