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举 5月2日晚上,深圳一名24岁的女教师在搭乘网约车(滴滴顺风车)返回学校路上,司机将车辆开至偏僻路段,抢劫女乘客后将其残忍杀害,嫌疑犯已被警方抓获。后滴滴出行发布公告称,嫌疑人潘某是用真实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在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但案发车辆的牌照系潘某临时伪造(5月4日《南方都市报》)。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约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司机谋财害命属于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该行业的整体状况。但任何个案,对被害人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由此,监管部门及网约车平台必须本着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权益及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提升管理水平,补足监管短板。 作为面向公众的服务行业,网约车司机的素质对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如果审查不严格,不排除部分人浑水摸鱼,将网约车作为侵害他人的工具。因此,对网约车司机进行前科审查并设置一定的准入限制非常必要,这也是美国等国家的惯常做法。 从报道中可知,受害人并非没有防范意识,上车前还将拍下的车牌发给亲属,事发后却发现是套牌车。另外,最近有许多乘客投诉乘坐的网约车真实牌号与手机上显示的不一致。可见,网约车平台对司机资质的把控存在明显漏洞,给犯罪分子带来的便利已经抵消了人们的防范能力,极易形成致命威胁。 网约车是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对司机前科把关不严及存在套牌、假牌等漏洞,完全可以用提升监管水平和科技含量来弥补。比如,公安、交管等部门应与网约车平台共享司机信息,既为平台查询司机资质提供便利,又能及时获取司机的违规情况,防止平台与司机相互勾结,隐瞒真相,对抗外部监督。 网约车已然成为人们出行的一种新选择,正在争取合法化的道路上前行,如果不重视安全保障问题,很可能自毁前程。网约车平台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弥补管理漏洞,最大限度保障乘客安全与正当权益,促进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