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郡小区里的“雨水花园”。(张燕 摄) |
本报记者 张燕 走进鄞州区紫郡小区不算显眼的大门,沿着东边的主干道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这里除了住宅和主干道路,所见之处都是大自然的面貌———泥土、绿植、草坪、石头……这些用大自然的原生元素塑造的小区景观,因其“软质”特点成为小区的“绿胃”。 “住进来这么多年,宁波经历了‘菲特’、‘杜鹃’等多次台风,但我们小区从来没有发生过水患。”昨天下午,记者遇到了正在散步的朱女士母女,对于小区的排水通畅,她们交口称赞。同一小区的刘小姐也深有同感:“2008年就入住小区了,就算大水把小区外面的路给淹了,但我们小区里从来没受淹过。” 居民们也许不知道,小区排水如此通畅,与其“原生态”的设计密不可分。技术发展使钢筋、水泥等硬质铺装成为现代建设的重要手段,硬质铺装牢固的特点造成了不透水的弊端,导致地面径流增加,这是造成城市水涝灾害加剧的重要原因。紫郡小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保留原生土地或使用“软质”铺装,使它们发挥海绵般调蓄作用。 紫郡小区里最美的是横穿小区的小河,这条小河和周边的景致被称为“雨水花园”,发挥了很好的小区“绿胃”作用。与普通河道水泥堤坝不同的是,小河的驳岸是用大石块垒成的,岸边也保留着原来的泥土,尽量保护和利用了原有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它们就像“海绵”一样吸纳、蓄滞着雨水、河水,并对地下水起到回补的作用。小河不是孤立的死水系统,它与小区东侧的甬新河相通,纳入鄞东南排洪通道,使小区不仅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而且形成了与城市生态相融的良性排水生态系统。 除了小区内河,软性“绿地”在紫郡小区随处可见,确保小区具有“海绵般的吸水性”。室外停车场不是单一的地砖,而是与透水铺装及植草砖相结合铺设,外围则是长满树木和青草的泥地;地下停车场的顶端采用绿色屋顶设计,种满了竹子等绿色植物;此外,大到小区草坪,小到居民楼每个单元门口,尽可能多地利用了原始生态及绿色植物,这种“天人合一”的景观使小区免受洪涝之困。 专家点评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广海绵型小区建设”,宁波这方面尝试起步较早,紫郡小区是个典型的案例。该小区尽可能多地发挥绿化空间对雨水的“海绵”调蓄作用,设计了疏林草地与生态驳岸,最大程度保留了自然原生态面貌,再加上综合运用了可透水铺装、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设施以及屋顶绿化等海绵技术措施,营造了小区水清草美、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专家组成员 孙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