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里的天坑———李家坑村

  春末夏初,车行章水,听着樟溪河潺潺流水,坐拥满山青翠,不知不觉便至茅镬大桥。顺着大桥往左走便是有着“鄞州西藏”之称的杖锡,另一边便是深山里的天坑———李家坑村。复前行,便能听到水与水拍打的声音,看到溪坑里嶙峋的奇石。
  环溪楼
  民宿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孙 赟       

  

  名门后裔,耕读传家

  据考证,李家坑村原名徐家畅村。始祖李龚荐自清初于永康长恬迁入定居。因见李家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随即披荆斩棘,垦地开荒,建舍发族,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村南尚存一座李氏家庙,宗庙庄严肃穆,碑匾高悬,棣萼生辉。

  “李家坑位居深山幽谷,世以耕猎为生,而李氏的传家格言却是“承祖业克勤克俭,示子孙唯耕唯读”,所谓“农耕之余,读书不止,这样的祖训让这个山间古村有着非常浓厚的读书氛围。

  2015年李家坑村对善教堂进行了恢复重建,就是为了传承这样的家风。李家坑第一代的办学先驱,可以追溯到同治七年(1868年),李家坑绅士李圣良创办学塾。光绪25年(1900年)村绅士李怀科创办“李氏学堂”并亲自任教,1912年更改为“私立李家坑善教小学”,以李家坑村50亩土地作为“学田”,“学田”所得为教学所需,村民就读1—6年级全免学费。

  古建新颜,生机盎然

  李家坑靠山而居,依溪而建,数百户灰瓦白墙的居民疏朗有致,一条条记载着沧桑历史的卵石小道曲径通幽。

  村内古民居大多是清朝中晚期和民国的建筑,布局讲究,层次分明,以对称的两层式四合院民居为主。这种房屋结构和村落风貌,如今在江南地区已经十分罕见。山石垒砌成的石屋质感厚实、色彩斑斓,如同童话城堡一般。村内的院落都是多家合居,就像北京的四合院,在当地俗称“通走”,一般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而成,均为两层小楼,关起门来自有天地,但又具有灵活性,每户人家皆有后门可出入,与其他“通走”接轨,融为一体。

  随着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李家坑村保护的重视,李家坑村开启了它的“改造之旅”。李家坑村的改造工程以“不改变村居原状”为前提,在不影响其结构和安全的同时,尽量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有古村落民宅的风貌和文物价值。村里花了60万元请来专业单位对整村改建进行设计,投入资金1800万元,建设了村服务中心、四合院民宿、养生度假区等10大工程,使古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在改造的过程中,村民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注重卫生列入了村规民约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一举夺得“宁波市洁美村庄”荣誉称号。

  随着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开发,李家坑的民宿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位于榧树潭水库下游的小木屋民宿在“五一”小长假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捧,村内临溪的十二间民宿也将在今年夏天迎来它的第一批客人。

  经过多年的改造发展,百年李家坑古村重现昔日风采,游客在体验漂流的刺激之余,还可在农家体验区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吃农家菜,共享动人的田园风情,使李家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传承之村、绿色农业之村、休闲旅游之村、养生长寿之村。

  长寿之地,养生天堂

  李家坑常驻人口仅有362人,令人惊讶的是,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有66人,80-90岁之间的有36人,90岁以上的有17人,三者相加119人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2015年李家坑被评为宁波市首批长寿村。

  追问李家坑人长寿的秘诀,老人们只是笑呵呵,却不知道怎么去总结。村党支部书记对记者说,李家坑风光旖旎,高山巍峨,古树参天,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是长寿的基本保证。同时,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加上健康绿色的饮食,以及平和安闲的性情,造就了这里老人的长寿。

  徜徉在李家坑的山山水水,随时随处可见游客在其中悠然自得,他们或漫步于古道,或缘溪垂钓,一个个神情轻松惬意,这一刻,让他们忘却了都市的钢筋水泥,在满耳满眼的沉静自然中回归内心的淡泊安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