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赛宝老人展示她用珠子串编的灯笼。(陈章升 摄) |
本报记者 王博 退休后,家住江东区演武社区新河花园小区的陆赛宝老人可没闲着。这不,她收了一帮小徒弟,教社区里的孩子们学串珠。 陆赛宝年过七旬,钻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珠饰技艺几十年,不断创新,被街坊邻里亲切地称为“串珠奶奶”。 陆赛宝说,串珠可以锻炼“专注力”和“耐心”,孩子们看着一个个小珠子在她手中穿插,不一会就“变成”串珠小猴子、金孔雀、长鼻大象,羡慕不已,吵着要学。 在陆赛宝家里,记者看到整整一个大衣柜和五六个整理箱“挤”在卧室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串珠作品。有的作品主打动物,“十二生肖”造型栩栩如生;有的作品展示了童话世界,白雪公主、圣诞老人、浪漫的北欧小屋;还有的充满浓郁现代气息,小轿车、摩托车、家庭影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串了一套“福娃”;2010年上海世博会,串了一套吉祥物“海宝”;今年春节,一套各种造型的“金猴”在爬树、捞月,格外引人注目。 陆赛宝家里各种颜色、不同材质的珠子,有五六十种,小的直径不到2毫米,大的直径超过10毫米。 “提前构思,只要想得到,就能变成活灵活现的实物。”陆赛宝说,她不喜欢搓麻将,做点手工艺品,多动动手,多动动脑,既是锻炼,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因为陆赛宝的手工串珠艺品实在太精巧了,就连一片白菜叶子也有颜色渐变,结果是做一个,就被人家讨走一个。去年亲戚出国留学,带了几个红色中国结,结果当即被外国友人“哄抢一空”。每年社区里组织的爱心义卖活动,陆赛宝的串珠手工艺品也是最畅销的,为此还为不少生活困难老人筹集了生活费。 为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演武社区专门为她建了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用来陈列展示串珠手工艺作品。每年暑假,陆赛宝会在基地里教小朋友学习串珠。她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传承下去,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增进邻里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