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岁的施万纪(左二)、93岁的杨双仙(右二)。 |
|
94岁的沈增炎老人。 |
记 者 黄剑跃 通讯员 张 辉 浙东引水工程清澈的河道穿村而过,一幢幢别墅和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余姚市黄家埠镇十六户村显得格外宁静、漂亮。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余上地区的重要活动点之一,浙江省委原书记薛驹曾专门为十六户村题词“红色通道十六户”。 当年的“红色通道”,如今有了全新的称谓———宁波市首批十大“长寿村”。余姚市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该村4500余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000人,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200多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20%;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5人。同时,该村还有两名百岁老人。 黄家埠镇是余姚榨菜的主产地,十六户村也种了大量的榨菜。无论是前期的播种、中期的施肥、后期的收割,总能看到村里老年人忙碌的身影,谁都不愿意让自己闲下来。像村里收割酿酒用的菽时,翻晒的活很多是家里的老人做的,还有剥老毛豆做豆豉的活也由老人们包下来了。 “十六户人很勤快。老人们几十年的劳动习惯,哪怕到了七八十岁了也闲不住。”十六户村村委会主任姚力军说。 94岁的沈增炎老人很好地印证了姚力军的说法。在很多村民的眼里,常年辛勤劳动的沈增炎是个“传奇人物”,年过九旬依然健步如飞,骑着自行车从村里到镇上打个来回不喘一口粗气,依然能在石栏上走“平衡木”…… “村里空巢老人很少,子女不是同住便是挨着住,一般是三代同住或是四世同堂。”十六户村村干部戚爱娟说,老人和家里人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心情愉悦,自然就长寿了。 去年初,百岁老人毛茶花不慎摔伤腿起不了床,她不得不把做菜、洗衣的活放下,平生第一次让别人来照顾,老人为此感到有些“勿开心”。好在老人和大儿子同住,家里的小辈时不时地跑到跟前陪她聊聊天、解解闷,这才让老人少了几分抱怨,乖乖地听孩子们的安排,身体康复得很快。 94岁的施万纪、93岁的杨双仙老夫妇和63岁的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白天儿子、儿媳外出忙活去了,老两口就坐在堂屋前聊聊天,等到晚上大家回来吃饭,家里热闹的场景让两位老人格外开心。两位老人膝下还有6个女儿,住得也不远,平时隔三岔五会过来陪陪父母。 姚力军说,村里尊老氛围非常好。像村民王宏元早年到上海创业,多年来还情系村里老人,每年春节会给7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 上了年纪,小毛小病在所难免。为了方便村民就医,十六户村开设了两个村卫生室,基本保证村民“小病不出村”,15分钟内能就近就诊。同时,村里还给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进行健康体检。 要孝顺老人还得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村里建文化礼堂时,专门扩大了老年活动室、健身室等活动场所,门球场和地掷球场也建好了。”说起村里服务老人的举措,十六户村党总支书记王建锋如数家珍。 每年的中秋节,十六户村向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月饼。对全村仅有的3名独居老人,村里也安排了专项资金,委托老人旁边的热心邻居进行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