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多三不”见真情

  赵 畅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他强调,要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减少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的干扰,让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要善于运用沟通、协商、谈心等方式做好知识分子思想工作,多了解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多同他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多鼓励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尊重知识分子是完全应该的,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就不地胜利。”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这是我党一直以来的光荣传统,而尊重与信任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挂在嘴边的应酬话、写在纸上的时髦语,也就是说,必须有落脚点,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多三不”的要求,正是对知识分子的最好尊重、最大信任。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提出“多了解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多同他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多鼓励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这样的“三多”要求?这是因为知识分子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而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他们也会像常人一样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通过不同的途径经常了解其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千方百计予以解决;知识分子学习勤奋、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爱动脑筋,经常同他们探讨一些问题,有利于开拓思路、拾遗补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知识分子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是其恪尽职守、殚精竭虑的结果,必须经常予以鼓励和肯定。

  “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不”要求,显然是对“知识分子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愿意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特点提出来的。

  “三不”,既顺应了知识分子的秉性,也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就工作和决策中的有关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欢迎他们提出批评”,从而更好地完善决策、改进工作。诚然,由于视角不同、经历不同,有些知识分子提出的一些意见和批评难免“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但只要“出发点是好的”, 就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并由此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毫无疑问,这般宽松和谐的环境,当是对知识分子的真诚关爱和极大尊重,自能营造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讲真话、敢谏言的良好局面,构筑起“人人创新攻关,个个献计出力”的创业信念。否则,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非对错,擅抓辫子、乱“扣帽子”、狠“打棍子”,其结果必然引发逆反心理抑或导致万马齐喑的尴尬窘境,历史的教训值得总结和借鉴。

  无论是让知识分子尽情展示“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应有品格,还是更好地展现“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应有情怀,都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多三不”是耐人寻味的。是否可以这样说呢?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尤其是“三多三不”要求的贯彻落实程度,同时决定了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不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的效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