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四明周刊·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1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礼:打开传统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

  闫淳纯主讲《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仪》(吴央央 摄)

  顾玮 吴央央 整理       

  古代礼仪的基本内涵和渊源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3000多年前的周公制礼乐,到孔子完善礼仪制度,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礼和仁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西汉以后,礼学经典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必修课。因此礼就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

  中国古代礼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上至国家政体、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军队征伐、学校教育、房屋陵墓营建,下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在礼的范围之内。礼是包含了国家制度、道德修养、行为准则的庞大范畴,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维持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

  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2500年前,礼就被认为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左传》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管子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修养与自然天性的结合成就君子。孔子认为人想立足于社会必须先懂礼仪,“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促进人际和谐。在儒家主流文化中,礼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过程中,均贯穿着礼的精神。

  古代对每种礼仪有详细的规定,礼学经典“三礼”是研究古代礼仪的百科全书,是古代文人的必读之书。“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原称《周官》,为“三礼”之首,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通过官制表达治国方略。《仪礼》为先秦、西汉“五经”之一,分《士冠礼》《士昏礼》等17篇,记载了冠、昏、丧、祭、饮、射、朝、聘、燕等古代典礼的具体仪式,详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生活的主要礼节仪式。《礼记》有《曲礼》等49篇,其中《中庸》《大学》后被朱熹列入“四书”,我们现在熟知的很多美言警句、大学校训、著名典故,多来自《礼记》。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就是礼的全部内容。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礼仪制度的典籍,比如唐代有《开元礼》《贞观礼》等,宋太祖制定《开宝通礼》,明世宗时有《大明集礼》,清乾隆时有《大清通礼》等。除了官方典礼,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礼学经典还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如今我们读“三礼”,不是要恢复那些繁文缛节,是希望大家得到感召,树立自己的德行,行动举止自然合礼。古代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但现在说到礼仪,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西方礼仪、商务礼仪。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经常见到大声接听手机、坐时跷腿等种种失礼行为,究其源头是因为心中缺少敬意。

  恭敬是礼所传达的基本精神,所有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礼记》开篇就是“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围绕“敬”这个纲领,《礼记》对人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与父母长辈的相处等,给出了细致的规范。

  敬表现为尊重和谦让。《礼记·曲礼上》:“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自卑不是自我否定,是以谦敬的心态把别人放在重要地位,底层人民同样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对别人表示尊重,就会得到对方的友好和尊重,用爱人之心待人以礼,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真善美的体验,这是传统礼仪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重塑礼仪之邦正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传统礼仪的教化功能

  传统礼仪有至善的教化作用。礼教本义是以礼为教,通过礼制实现教化的价值。《礼记》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通过外在规范,启发内在自觉,使礼成为人的道德自律。而教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礼记·经解》记录孔子论六经的教化作用时说,每到一个地方,看到这地方人民思想行为的各种表现,就可以知道他们受了哪部经典的教化。“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文化和修养素质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孔子认为礼仪不仅给人们树立了规范,维护了秩序,也通过这些形式来教化民众,使人与人之间,君与臣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因此礼仪教育是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以传授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礼排在六艺之首。知书达礼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基础。

  礼维系着社会秩序、道德人心,传统礼仪的教化首先是道德教化。《论语》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他们,通过礼的道德感化作用,实现道德目标,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古代的礼仪教化,寓教于礼,这是教化的价值,不用理论说教,直接把意义包含在仪式里。《仪礼》从标志成年的冠礼开始,以祭祀祖先的祭礼结束,记录了人一生所要面临的重要礼仪场合,使传统礼仪具有人生礼仪的特点。今天这些仪式大多不复存在,然而仪式带来的肃然起敬的感觉,能让人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感得到升华。如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礼记·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天子和诸侯十二岁行冠礼,女子十五而笄,以此仪式表示成年。冠礼在古代是人生大事,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关键环节是三次加冠,先加缁布冠,其次加皮弁,最后加爵弁,加冠后还要给冠者取“字”。冠礼表现出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在复杂的仪式中,在尊长的见证下,冠者如同经历一次身心洗礼。因此,传统礼仪是严肃的,又是生动、用心深远的,富有教化功用。

  传统礼仪文化和礼仪资源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时过境迁,礼的内容和形式已有了很大变化,而礼的内涵却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的传统文化面临继承发扬与转型重构,需要重新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促进其精神内涵的现代重生。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闫淳纯 宁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古典文献硕士,华东师大中国哲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主持省、市、校级课题多项。

  好声音

  ———我们对别人表示尊重,就会得到对方的友好和尊重,用爱人之心待人以礼,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真善美的体验,这是传统礼仪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时过境迁,礼的内容和形式已有了很大变化,而礼的内涵却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的传统文化面临继承发扬与转型重构,需要重新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促进其精神内涵的现代重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