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声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突出高质量、均衡性,拉高标杆,自我加压,努力补齐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需求最迫切、今后五年必须突破的短板(5月10日《浙江日报》)。 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补短板”任务以来,一场“找短板”“补短板”的攻坚战已在全国打响。此次我省出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等六方面需要重点补齐的“短板”,并辅之以量化指标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短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不是“想绕就绕得开的”,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它、正视它,想尽办法解决它。从以往有些地方的实践看,“补短板”的过程中,需要防止一些不良倾向。比如,“来时一窝蜂,去时一阵风”的敷衍作风,工作停留于问题找了、会议开了、文件发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浮躁心理,没有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安排和部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思维,忽视从体制上、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放任心态,缺乏“一补到底”的决心和恒心,等等。这些问题不克服,“补短板”就难以取得实效,甚至会沦为新的“天桥把式”和“面子工程”。 “补短板”不是应景的“政治标签”,而是执政为民的“必修课”;“补短板”也不是临时性的工作安排,而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部署。补实、补齐、补强“短板”,必须具备工匠般的专业、专心和专注。 确立“问题导向”。“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补短板”也要瞄准问题,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既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尤需注意的是,每个地方的现实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不一样,“补短板”千万不能搞“按图索骥”“依样画葫芦”,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拿出管用的解决方案,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唯其如此,“补短板”才能对接发展所需、民心所盼。 追求“精品工程”。“短板”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补齐“短板”,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补短板”需力戒浮躁之风,祛除功利之心,像“大国工匠”那样,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有些项目的安排、建设,重数量更要重质量,求速度更要求精度,出形象更要出品质。有的时候,“宁可慢,不可乱”,坚决防止人为“瞎折腾”“翻烧饼”。 增强“成本意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补短板”离不开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就宁波而言,无论是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还是补齐城市品质和能级短板,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在当前资源要素趋紧、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补短板”应该精打细算、科学安排,而不能不计成本,搞“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力争使各类资源在向“短板”集聚的过程中产生最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