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地图

复原宁波城曾经的样貌

  嘉宾周东旭讲解《宁郡地舆图》

  赵淑萍        

  地图,是一份忠实的历史档案,是一轴浓缩的人文地理画卷。沧海桑田,城池变迁,唯有地图,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样貌。当我们寻根溯源,从时光的坐标中去寻找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时,那一张张老地图,如此亲切。它们,承载着城市记忆和美丽乡愁,给我们几多见证,几多慰藉。

  5月7日,宁波市档案局和宁波广电集团教育科技频道联合在南塘老街的城南书院展出20多幅宁波老地图,并邀请青年学者周东旭和地方文史研究者水银两位嘉宾,讲述老地图背后的故事。甬上文史爱好者相聚一起,进行了一次历史的集体回顾。

  20多张老地图,每一张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这些地图种类丰富,涵盖了不同时期的鄞县县境图、交通水利图以及部分重要区域的辖区图。

  让人们颇为眼熟的是《宁郡地舆图》。这是宁波迄今发现的最早且最为详尽的宁波(鄞县)城厢地图,作者不详,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宁郡地舆图》以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鸟瞰式形象画法,描绘了宁波府城内的街道建筑布局,并将城厢内的水陆交通要道作了交代。

  这张地图,周东旭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如图书馆、社区、学校、读书会等,和大家一起分享过,他常常借助这张老地图解读宁波城市文化。在讲解之前,他会说到宁波城市的命名,明州、庆元、宁波、鄞、、句章,他一一进行解释。为什么宁波简称“甬”?《光绪奉化县志》载:“县北二十里有甬山,俗称江口,其地在鄞、奉交界的境上,此山峰峦颇似覆置的大钟,象形似‘甬’字。”为什么建城会选择在三江口?“东屏太白、西依四明、南瞻金峨、北坐骠骑”,讲起这四座山的时候,周东旭还会附带讲述与这些山相关的文化事迹和名人故事。

  仔细读图,城内的大街小巷、河渠、桥梁、官署、仓储、书院、寺庙、宗祠、牌楼、寺塔、城池等鳞次栉比,图中标识400余个点。图右侧描绘了甬江码头、浮桥、江岸与城墙间的建筑,还有大小各异的船只,大的是海船,小的为内河渔舟。图中,北门外城墙与江岸之间的建筑物还不多,主要聚集在老城4平方公里以内。结合地图,周东旭讲到,封建时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礼制社会,儒家的礼法融入了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古城的城墙、城楼、城门、护城河、鼓楼、钟楼都是有模板的。城市有中轴线,有行政中心、商业区、居民区,且力求严整、方正、居中,方位间也讲求尊卑分明。宁波老城不光是宁波的府城,而且是鄞县的县城,所以城中有府衙、县衙、府学(孔庙)、县学、府庙(城隍庙)、邑庙。

  一般的老地图多是写意的,往往只绘有老城中的重要建筑,如天封塔、鼓楼、月湖、府署、县署,但《宁郡地舆图》画得特别详细,而且完全可以对照《四明谈助》一一来解读。当时的六个城门清晰可见,它们是永丰门、望京门、和义门、东渡门、灵桥门和长春门。宁波老话“游六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大约三年前,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刚刚公布高清晰的《宁郡地舆图》时,人们对它的成图时间,颇有争议。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成图时间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而水银等文史研究者认为应在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理由之一是,图中标识有“天灵寺”。天灵寺即天宁寺,天宁寺塔(俗称唐塔)现还留存在中山路边上。道光十七年(1837年),天宁寺方改名为天灵寺,由此可以推算此图是在道光晚期绘制。

  当日,有听众提出,为什么图中没有标注天一阁?周东旭分析认为,图中标识的均是公共建筑,一些今天对城市具有影响力的私宅建筑,如天一阁、张苍水故居,当时的图上都没有标注。天一阁是宁波最有代表性的藏书文化名片,张苍水是宁波人的精神偶像,所以不能舍弃不谈。随即周东旭还点到其他一些名人故居,并介绍来宁波做过官的王安石、曾巩等名人。对于老城中的庙社寺观,他结合现存文物讲解,更加亲切、生动。

  “大家有没有发现,《宁郡地舆图》上天封塔旁其实有一个没有被勾画出来的神秘的‘倒三角’?”顺着周东旭手指的方位凝神细看,果然,从小梁街开始,大梁街、新街、新寺后、新寺大街、寿昌寺巷、纺丝巷,一层一层正好七层,呈宝塔状,与天封塔对应,它被称为“地塔”。“地塔”的塔尖,也就是解放南路和开明街交叉口形成的三角形,被老百姓称为“三角地”,雅称“龙舌尖”。如今这里是开明街莲桥街,屠呦呦的故居便是在此位置上。听到这里,大家会心地笑了。

  从一幅《宁郡地舆图》就可知道,宁波这座城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为什么《宁郡地舆图》中没有标注天一阁,而1857年一张英国人手绘的宁波地图上却特别标注了天一阁的位置?对此,另一位嘉宾水银认为,1841年英国人占领宁波后,常常到天一阁专门翻找《大明一统志》《舆地志》等地图书籍,为侵略南京收集地理情报,所以对天一阁留有印象,把它标记为图书馆。

  水银是一位地方文史研究者,十几年来,对宁波城市的老照片、老地图等文史资料一直用心收集。2011年,他出版了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宁波!宁波!》。去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编著出版了《宁波鼠疫纪实》一书,书中的那些现场照片,再度勾起了人们对1940年发生在宁波的那场空前浩劫的记忆。

  这次,他精心制作了幻灯片,向大家展示从南宋晚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中外人士绘制的宁波老城地图,共38种42幅。有些,是他自己从各地购买、珍藏的,也有的是从网络上收集的。这些地图,使这次老地图展更加丰赡。有几张,文史爱好者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在他的讲解下,大家似乎重新回到百年前的宁波街巷走了一遭。

  小细节映射大历史。通过地图上的“宁”的不同写法,可以大致推断绘图年代。比如“宁”繁体的正体字为“寜”,为避道光皇帝“旻寜”之讳,改为“寕”,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后,为了避讳,又改为“甯”。

  以前,曾有人质疑鼓楼是不是古城门,它明明位于古城区中心,怎么会是城门呢?看老地图就明白,以前,宁波城分罗城和子城。水银在介绍《宝庆四明志》首卷刊载的子城图和罗城图时指出,子城未见民宅或庙社,实为官府衙门的集中区域。从后来的《宁郡地舆图》中可见,宁波古城以镇明路为中轴线,以中山路为横轴线,四周高大雄壮的城墙连接六座城门,将整个宁波古城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圈,鼓楼就在中间,它是子城的南城门。

  水银对老地图进行了细心的对比和梳理,得出宁波老地图之“最”:

  南宋《宝庆四明志》所载的罗城图是民国之前宁波老地图中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表达平民居住空间的官制地图,这以后的地方志城池图上,只标有城墙、城门和各种官署建筑,开明坊、富荣坊和千岁坊等居住建筑统统不见了;《最新宁波城厢图》是最早采用“计里画方”之法绘制的城厢地图,它第一次基本反映出城厢的平面形状;《鄞县城厢图》是民国时期测绘比例最大、内容也最为详尽的城厢地图,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

  外国人绘制的11种宁波地图,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绘者有医生、传教士、舰长、军士。其中,有一张《浙江省宁波府城图》,是日军工兵中尉美代清濯于1883年所绘。这张地图测绘的范围约15平方公里,是迄今发现的同等精确水平中绘制最早的宁波府城地图。

  水银推测,在日本入侵中国之前,想要在中国测绘详尽的城市地图,应该是没有机会的。比如1919年印行的某志中的《宁波府城之图》就全盘抄袭了宁波新学会社李海澄所绘的《最新宁波府厢图》(1914年),日军侵略中国时所用的军用地图,绝大多数也来自中国。所以,可以合理地推测,日本工兵所绘的宁波府城图,也极可能是日本人根据西人绘制的宁波地图复摹的。

  讲座中,水银给大家看了一张老照片:宁波野外,一个脚夫提着一个像自行车前轮一样的东西,拍摄者为一个叫戴维斯的英军少校,时在1906年至1909年。水银介绍说,这个轮状的东西其实是量距轮,是实地测绘地图所必需的工具。那么,出版于1910年的宁波府地图,会不会是戴氏的工作成果呢?如果是,他是受中国官府委托还是执行英军的密令?谜底仍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揭晓。

  水银还对中国传统的地舆图和西方地图进行了比较。中国早先发明的“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的地图测绘学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学理论。马王堆出土的绘制于公元前168年的帛质地形图和刻制于1136年的《禹迹图》(碑),被认为是应用这两种学说理论的典范之作。遗憾的是,后来的地图绘制,似乎舍弃了这种定量测绘的传统,而且,“计里画方”之法亦极少用于府城地图的测绘实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了南宋至明清期间国人自制的城厢地图,仍不能清楚了解宁波府城的平面形状的原因。所以,中国传统地舆图,必须得有文字辅助才有用,离开《舆地志》《道里记》等著述,光凭地图,简直寸步难行。好些地理著作,比如《四明谈助》《甬上水利志》,甚至没有地图。而西方的地图学,坚持地圆说,又以天观地,逐步建立了地球纬度、经度坐标体系,还发明和完善了各种测量天体位置的精密仪器乃至精确计时的钟表,充分利用立体几何理论,将球面的地理现象描绘于平面的图纸上。这样的地图有定方位、算距离的实用价值,摆脱了文字的羁绊,一图在手,可以走遍全球。

  (城南书院提供照片) 

  延伸阅读

  800年前,南宋“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袁燮世居城南,其读书讲学的场所称为“城南书院”。2016年,宁波广电集团教育科技频道在南塘河边复建书院,重在打造一个集文化创意、艺术展示、成果交流于一体的人文空间,追寻文化根脉,留住乡情乡韵。

  1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千年海曙》在这里研讨、打造。名人雅集、书香浸润的“城南讲堂”,面向大众开放。一些艺术家、作家、影视家常以读书的名义,相聚一起,开展深度交流。人们在本土画家的“江南系列”中寻找乡愁安放的地方,在宁波老地图中复原宁波城曾经的样貌……5月21日下午,“城南讲堂”将邀请“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宁波大学龚缨晏教授结合地图,再说宁波。

  愿文脉传承,读书之风蔚然,求知之风日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