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科不景气
不妨试开市场化药方

  盛 翔

  近日,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对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5月19日新华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六部委联合印发的《意见》,可视为具体落实。为什么要单独强调儿科?背景是儿科医生的大量流失和严重紧缺。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目前全国在职儿科医生大约11万人,全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万。儿科医生如此紧缺,却在大量流失,近3年来,48.68%的医院有儿科医生流失现象,流失率达11%。

  社会对儿科医生需求巨大,“二孩”放开之后更大,但儿科医生不断流失,矛盾的背后必然是机制的问题。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儿科医生也是人,为什么不愿意干?首先是职业风险高,儿科医生实际上是全科医生,孩子说不清病情,儿科手术更像是在米粒上雕刻;其次是医患矛盾多,一个孩子看病,可能围着五六个大人,扎针没有一次成功马上就会有人指责;更重要的是收入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儿科平均收入只有其他科室的46%,原因是不能“搭售”检查与药品。

  很多人不理解,凭什么规定“儿童临床手术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其实,这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拯救日渐不景气的儿科。如果儿科医生长期流失,最终孩子有病没人看,问题要比涨价严重得多。可即便这样,我仍然怀疑这个办法的效用,认为更可行的办法应该是医疗市场化。当然,之前市场化的医改被否定过,但我以为,那不是因为市场化过度,而恰恰是市场化不足———公众的看病需求已经市场化,医疗供给却高度计划化(医生的数量、床位的数量、收费的标准全靠计划),这才是矛盾所在。

  现在为什么会“看病难”“看病贵”?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供给的高度垄断,缺少了自由竞争的机制,让价格无法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就拿儿科来说,既然社会需求那么大,就不该有儿科医生流失问题。相反,儿科医生应该是收入最高的,其他科室医生应该想转行干儿科。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就是严格的价格管制让市场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

  因此,一些儿科收费标准必须高于成人,不过是对市场迟到的反应,但因仍是人为控制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如果整体放开医疗市场“风险”太大,不妨趁着儿科问题突出,试一试儿科市场化。如果儿科医生可以自己开诊所,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定收费标准,并且享受和公立医院一样的医保报销,给予他们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那么,儿科医生还会存在短缺与流失问题吗?

  当然,也许有人会担心,允许自由执业了,儿科医生会不会为了金钱放弃底线?理论上,有这种可能,但实践中会如何呢?只有试一试才知道。总之,拯救不景气的儿科,与其强令提高价格,不如试开市场化的药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