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堵也应关注“供给侧”

  江 海

  宁波召开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暨公交都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并发布2016年最新的实施方案。相比以往,此次方案最大亮点仍是公共交通。按目标,今年全市要基本完成公交都市创建指标,年内市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力争在50%以上(5月20日《宁波日报》)。

  交通拥堵问题,是典型的现代“城市病”。近年来,我市以公交都市创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优化等为抓手,打出了一套治堵“组合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尽管还存在时段性、局部性的拥堵问题,但总体上比较顺畅。

  不过也要看到,“十三五”时期,宁波的发展目标是GDP要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这意味着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效应需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口规模、机动车总量还会出现新的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83.4万辆,按目前趋势,突破200万辆指日可待。在城市道路“总供给”难以与机动车增长匹配的情况下,要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压力不小。

  按照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经验,治堵比较“顺手”的做法是机动车“限购”或者道路“限行”。也就是说,以“堵”的办法治堵。这样的方式,虽能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但从行政决策角度看,实属“没办法的办法”,社会上争议也不少。2014年3月,杭州“突袭式”推出“限牌令”,就引发了民生政策为何“半夜鸡叫”的质疑。

  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实中一些看似“积重难返”“无药可救”的社会治理难题,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总能找到良方。去年底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给我们开启了新思路———从公共交通供给的角度,各地仍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事实上,从有关部门公开的信息看,近些年我市的治堵工作,正是循着这一思路展开的。

  持续加快大运力公共交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除了传统公交线路的开辟、运力的投放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的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还相继建设开通了轨道交通一号线和二号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和舒适。今后一个时期,无疑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进度,使轨道交通早日成网,与公交实现“无缝衔接”,努力保障整个公共交通体系“提速、提质、提能”。同时,参照国内一些城市的做法,推出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市民少开车,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公共自行车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新生事物”,公共自行车有效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据了解,我市“十二五”投放的3万辆公共自行车,目前日均租借量达到11万辆次。从效果看,打造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统”,既能减少城区拥堵,还可以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环境,可谓一举两得。这里,关键是要保障“两权”:一个是通过科学规划,解决好“路权”问题,让公共自行车“有路可走”;一个是参照杭州等地的做法,有序放开广告经营权,让公共自行车能“自己养活自己”。

  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在加快城市快速路、过江通道建设和打通更多“断头路”的基础上,应借助现代科技,加强资源整合,让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插上“翅膀”,解决好信息分散、滞后和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停车诱导、路网拥堵指数动态发布等系统,为城市交通精准“导航”。

  城市功能布局,要更科学。通常情况下,医院、学校和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的布局,往往会带来区域性人流、车流量的剧增。因此,在规划层面,要科学评估论证。重大项目安排,既要与人口分布合理匹配,又要与城市功能分区紧密衔接,以满足公共服务、居民出行等综合需求,防止顾此失彼、人为“添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