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庆 近两年,“大学生起薪比不上农民工”“大学生起薪一年比一年低”的议论不少,并有“农民工逆袭”之说。日前,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比法并不合适。如果盯着个案,农民工中的确存在月薪近万元乃至更高的人,但高校毕业生中不乏用人单位抢着要、开出几十万元年薪的事例(5月25日《人民日报》)。 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季即将到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而与就业紧密关联的是毕业生薪酬水平。根据人社部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的平均值为4985元。而根据日前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大学生起薪水平为4765元/月。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平均起薪与期望值相差无几。 按道理,大学生对于“理想照进现实”应该是比较满意的。然而,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一些人看到“专业搬砖”的农民工起薪居然越来越接近大学生,甚至有些行业明显高于大学生,便不再淡定了。于是乎,“读书投资回报比太低”“读书无用论”等喧嚣尘上。 说实话,两个不同的群体,各自劳动特点存在很大差异,薪酬岂能同日而语?为什么不拿大学生起薪与公务员、教师等群体比呢?说到这里,笔者不免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这种现象的原因:一些人打心底认为农民工属于底层群体,纯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只要有一副好身体就可以干;相反,大学生受教育多年,多半从事脑力劳动,体现出来的经济价值理应高些,否则“干吗上大学呢”? 由此,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即习惯性将大学生起薪与农民工相比较甚至替大学生不满者,潜意识中存在一种阶层歧视,认为劳动有贵贱之分,标准就是物质获得的多寡。且不论这种想法是否庸俗,单单“读书投资回报比低”的想法就相当自以为是。事实上,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耗费大量体力劳动,用工资去衡量劳动的优劣本来就很荒唐———即便再简单的体力工作,很多大学生未必愿意干或干得了。此外,农民工在“五险一金”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往往被忽视,他们的收入与大学生本就不该简单比较。 而就大学生来说,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这话起码有两个前提:一是你能从书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二是必须拥有与自身知识相匹配的性格、机遇、环境等综合因素。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只是增加人生向上的机会,而非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有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读书投资回报比太低”“读书无用论”等恰恰是将受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预备,过于功利或自信地认为学历高低与赚钱多少正相关。 事实上,在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线工人的工资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差距相当小,学历对工资的影响有限。窃以为,一些人对农民工工资与大学生起薪越来越接近愤愤不平时,不如多反思自我:多高薪水才配得上大学生的身份?刚出高校门的大学生是否有拿高工资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