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空色(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十二品)》

作者    沐 斋

出版    中华书局

日期    2013年5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符号系统。文化意象,就是其中独特的文化符号。沐斋编写的《空色》有意识地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2种意象,分“山水”“行止”“名物”三个篇章进行解读,以史传诗文、世相人情为经,以哲理品析、兴会神思为纬,阐发了这些经典意象在古典文学、文化和哲学中的深意与别趣。

  关于意象,历代文艺大家有过不少精辟论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司空图《诗品》:“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而这些意象之神韵,我们都能在《空色》中感受到。在山水篇中,作者主要阐述了“登高”“江声”“渔父”“沧洲”4种意象,在“登高”中作者指出,古人更多表达的是胸襟、远志和怀乡,高处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也是现实和理想,于是就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唱。

  作者在序言中说:意象虽小,其实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范畴中的一切。所以,在行止篇中“杖藜”指向的是怀礼、自持、优游。“长啸”则是抒怀、明志。“捣衣”展示的是思归、寄远。“秉烛”则表达了惜时、自照;名物篇中的“西楼”表达相思、追忆、离愁。“户牖”突出幽独、屏障、记忆。“驿路”指向羁旅、旧梦、孤独。“吴钩”彰显侠气、武功、济世。

  在轻快的行文中,作者不仅抓住了这些经典意象的核心特点,并探索了其中的奥义微旨,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传统文化意象的空灵之美。

  (推荐书友:虞时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