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张宏杰 著 人民出版社 |
|
《摸着法律过河:依法为官》 椿桦 范兰德 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5 本书紧扣“依法治国”的主题,精选了近5年来各主流媒体中有关法治建设的代表性案例和公开发表过的评论文章。 |
|
《公权与法治》 新玉言 著 台海出版社 2016.5 本书从公权力的基本概念和公权力行使的边界及其异化、公权力的依法行使与制度监督、全面依法治国和对公权力的约束与规范等方面出发,着眼于对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干部和一线业务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培训。 |
编者按:本书以反腐为主题,从汉朝至晚清的浩瀚史料中精当地提炼出许多典型反腐案例,为今人提供了一面传统社会如何治理腐败的镜子。作者以历史学家特有的冷峻笔触,在制度与人性的双重维度中,再现了晚清曾国藩、刘光第、那桐等朝廷官吏在金钱与人生际遇面前的不同态度,深入分析了中国历代俸禄制度的利弊及反腐得失。这是一部既普及历史知识又契合时代主题的佳作,为反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参照。 晚清中国的官场,几乎无官不贪,无衙不腐。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海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遂脑洞大开,很高兴地同意由英国人代管中国海关。英国人赫德来到北京,与恭亲王谈到海关改革时,恭亲王说,中国官员几乎无人可信。赫德是英国北爱尔兰人,开始他在宁波领事馆做翻译,后来到广东海关管理税务。通过一个多月的接触,恭亲王对他的诚实、能干和专业素养非常信任。他甚至说:“如果我们有100个赫德,我们的事情就好办了。”1863年,赫德得以接任总税务司,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对中国海关的管理。 赫德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海关的腐败。赫德不想仅仅以同样的反贪风暴来改变海关面貌。他要做的,是从制度上彻底更新,对腐败来个釜底抽薪。赫德首先做的,是建立新的会计制度。 在旧式会计账目中,不但所有陋规和灰色收入不能体现,甚至收到的“正税”也存在被化公为私的现象。1865年,赫德对中国海关的记账形式进行了改革,他淘汰了中国传统的旧式清册,采用了英国财政部公共财产特别委员会制定的新会计制度。这套新制度对海关税收的上缴和留用可以进行详尽的便于查询的记录。做假账变得更加困难,从而有效地遏止腐败行为的滋生。 配合会计制度,赫德还建立了有效的审计制度。他专门设立了稽查账目税务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对各关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监督。稽查方式是抽查,他会出其不意地下去并做到:账目一直记到最近的;金库金额和账簿试算表相符合。 稽查税务司的权力很大,每到一处,正稽核就马上接管保存结余或相关的单证及支票和存折的保险柜的钥匙和全部账册。发现有未经授权的支出、滥用公款或其它不正当行为,有权停止任何税务司或负责关员的职务。 赫德做的第三件事,是人事制度改革,把海关重要岗位基本上都换为外国人。赫德坚持,总理衙门必须赋予他人事的全权,“总税务司是唯一有权将人员予以录用或革职、升级或降级,或从一地调往他地者”。这一制度的要点是“进人必考”。赫德在选择海关雇员时实行全球招考、公开选拔,先后在上海、九龙、广州、青岛和伦敦等地设置考点,不管是谁介绍来的人,必须参加考试。 在处理违规行为上,赫德非常果断。“贪污、侵吞、挪用、受贿等不廉行为者,一经税务司上报总税务司,将予立即开革”。这一点他说到做到,甚至自己也会主动负连带责任。1873年4月,一个副税务司的失职造成了海关23000两银子的损失,赫德认为自己有失察之责,用自己的钱填补了这个亏空。 配合以上制度改革,赫德还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清代旧式海关各级工作人员名义上工资都极低,但实际上他们却个个都是超级富翁。赫德说:“中国的祸根在于官员薪俸低微不足。”为了使海关改革卓有成效,必须用支付高薪的方式使关员们保持廉洁。“一切费用,不可减少。若少,则所用之人,必为奸商所买”。 赫德制定了《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实行高薪养廉。但是前提是公开透明,把海关关员的收入晒在阳光下。华人关员的工资低于洋员,但是与中国社会的普通标准比起来是非常高的,几乎是其他国家行政机关的两倍。除了基本年薪外,关员还享有年度奖金和福利津贴。干得越久,待遇越高,保障也越丰厚,这无形之中提高了海关人员的参与腐败的成本。 综合起来看,赫德的几项管理制度是相互关联的:高薪激励机制,让关员们“不想贪”;先进的会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让关员们“不能贪”;严明惩戒制度,让关员们“不敢贪”。这三者互为补充,不可分离。 据1854—1870年的统计,海关关员中总共只有4名因行为不轨、1名因经商、1名因受贿而被除名。在赫德50年任期期间,未经授权的支出滥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案件没有超过5起。 这一事实说明,贪腐在中国并不是不能治好的绝症。 (摘自《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