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巧琼 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把自己当成一棵树———合上《素食主义者》这本书,脑中突然跳出了这样的想法。 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不厚,才200页,但封面上,却如数家珍般地摆出了“李箱文学奖”“韩国小说文学奖”等各种奖项。我估摸着,等到再版时,还会加上一个:布克国际文学奖———2016年5月16日,它获得了本年度的国际布克奖。 《素食主义者》由“素食者”“蒙古斑”“树火”三部分组成,分别通过女主人公丈夫、姐夫、姐姐的视角,勾勒了一个拒绝肉食与暴力的女性。全书情节紧凑、笔端蕴秀,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疯狂和伤痕仿佛触目可见。照评委会主席Body Tonkin的话说,这是一部简洁、精致又令人心慌意乱的小说,它将在读者心里甚至梦中盘旋不去。 主人公英惠的遭遇正缘于一个梦。某个早晨,她从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素食主义者:她厌恶杀戮,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甚至到最后,她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她把自己当成了一棵树,一棵只需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及交流的树。 英惠的这一举动,在她守旧的大家庭里掀起风波。丈夫为此与她离婚,伤透了心的父母不愿与她相见,还有姐夫那隐秘而疯狂的欲望……最后,她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作为唯一看护人的姐姐仁惠,背负着痛苦与压抑,用重重忍耐,包裹着生活继续前行,也见证着英惠无常的人生变数。 为什么英惠会变成现在这样子?为什么? 在英惠的丈夫“郑先生”的眼中,“病”前的英惠,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不高不矮的个头,不长不短的头发,相貌平平,着装一般。正如“郑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英惠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料理家务,伺候丈夫,就像千千万万的传统韩国妇女一样。但是,为什么英惠会变成现在这样子呢?为什么? 仁惠一直在纠结。在医院里,仁惠冲着英惠喊:“你真的要这么死去吗?不会真的这么想吧?即使真的想变成树木,也要吃东西啊,吃东西才能维持生命啊!” 英惠把脸转过来,像望着陌生人似地凝视着姐姐,说道:“……为什么不能死掉呢?”这是英惠变成“树木”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仁惠想起了很多年以前的一天,姐妹俩在山里迷了路,当时只有九岁的英惠对她说:“我们索性不要回去吧。”那时,仁惠无法理解那句话。 直到很久以后,她才懂得了妹妹:小时候,父亲的暴力只冲向英惠,因为温顺而一根筋的英惠,不会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只能默默地咽下所有的苦水。即使面对成年的英惠,暴躁的父亲也是动辄拳脚相加。在英惠病后,结婚五年的丈夫就像丢弃废物那样,若无其事地抛弃了她……也许正因为如此,英惠才想要变成一棵树,远离人性黑暗面,远离人类世界。 “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在领奖台上,身为女性的韩江如是说。 作为韩国人,韩江很清楚当代女性的地位:韩国曾是亚洲最严格的父权制国家,即便是当下,出现了朴槿惠这样的女总统,也并不代表女性地位得到多大提高。“规矩”“卑微”仍是韩国妇女的身份标签,婚后“相夫教子”的主流观念,使得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无处施展能力,最终离开职场,成为“十项全能”的小媳妇。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英惠式”的压抑、疯狂和叛逆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完这本书,我的双眼定格在小说结尾:有一只像秃鹫模样的黑鸟,正展翅冲向天空中的乌云处。 也许,英惠就是那只试图冲出乌云的黑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