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四明周刊·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5中韩电影“观察报告”

  张 利          

  

  近年中、韩两国电影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由于创作者、创作环境以及观众的差异形成了中韩电影作品不同程度的差别。将中、韩2015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加以比较分析,或可窥探中、韩电影发展的特点和观众的欣赏品位,以及相互可以汲取之处。

  1

  从2015年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本国电影占比来看,韩国的本土电影占了6部,中国的本土电影为7部,比韩国多1部。数据揭示出某种事实: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作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国产片保持着对引进大片的压倒优势,而这种优势已经持续了十余年。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这种优势将继续保持。中国电影人胜利完成了第二次“大拔河”,第一次是将中国观众从电视机前拉到电影院,第二次就是从引进片剧场拉到国产片剧场。中国电影人的可贵努力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嘉奖。

  韩国电影本土化也十分明显,尤其是排名前五位里只有一部引进片,国产片优势十分明显。韩国本土电影的优势与韩国电影工业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与金泳三政府执政以来大力发展电影产业的政策密切相关,与韩国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不懈追求相关。长期以来,韩国电影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成为亚洲抗衡美国大片的中流砥柱,维护了亚洲电影的尊严。

  2

  从电影题材来看,韩国上榜的本土电影全部为历史和现实题材。中国电影则更多显现出题材多样化的特征,有轻喜剧题材、神魔题材、盗墓题材和赌神题材,等等。两国上榜电影题材上的差异传递出两个信息,一个是创作者的追求不同,一个是观众的欣赏趣味不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韩国电影人始终以现实和历史为影像书写对象,表现出强烈的关注现实的历史担当和人文情怀,屡屡为韩国电影赢得“改写本国历史”崇高评价,电影中暴露出的韩国腐败等问题更是犹如响亮的鞭子敲打着韩国社会的现实。值得一提的票房亚军影片《暗杀》,是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这一大背景下的一部抗日题材作品,既关注历史又具有非凡的现实性,整个电影故事严丝合缝,高潮迭起,创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令人拍案叫绝,可作为电影故事创作的教材样板。可以说,每一部成功的韩国电影都以非常专业和精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影像故事。

  中国电影题材的多样化体现出中国电影人创作的热情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不断创新的追求,更多地展示出中国电影人对电影商业化、技术性和奇观化的追求。2015中国票房冠军《捉妖记》以其新奇的题材和全新的角色设计以及中国传统神怪故事引起中国观众热捧。其观影的侧重点在新、奇、怪,与现实历史毫无瓜葛。而《港囧》沿袭以往的贺岁片《泰囧》风格,继续在挖掘徐铮个人的潜能。《夏洛特烦恼》沿袭的是青春片题材,夹杂着超现实叙事,显示在青春片题材挖掘上的穷途末路。可以说,中国电影的成功主要是仰仗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和文化消费的巨大增长。

  3

  两国电影票房号召力的不同。

  实力派影星向来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2015年上榜的韩国电影均以实力派影星担当主演,从而在根本上确保了票房。如《老手》里刘亚仁、黄政民组合,《国际市场》里黄政民、吴达庶组合,《暗杀》里更是大牌云集,李政宰、何正宇、全智贤、吴达庶等。这些实力派影星杰出的表演不仅使影片增添了巨大魅力,同时对影片的口碑宣传起着很大的作用。《暗杀》中全智贤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演技实力。原本19禁影片《局内人》并不被看好,但上映后却获得了观众认可,接连刷新韩国影史19禁影片的各项记录,李秉宪也凭借该片中的卓越表现,从此前丑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回韩国商业电影主流视线。

  中国电影影星的作用退居二位,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只有处于第十位的周星驰仍发挥着巨星票房号召力。其他影片中多以新秀为主。票房成绩的取得与新颖的题材、前期宣发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个主要原因归于近年同类题材积聚的人气,如《港囧》之前有《泰囧》,《捉妖记》之前有《画皮》,《夏洛特烦恼》之前有《失恋33天》《致青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前有《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西游·降魔篇》,前期同类题材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因此,影星的作用在这里似乎也不大了。

  4

  观众观影趣味差别较大。

  虽然中韩两国电影题材差异悬殊,但在票房上殊途同归,揭示出两国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消费倾向的差异。2015年韩国电影观众年龄层逐步扩大,特别是四五十岁的观众数量大幅增加,虽然20代观众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观影人数刷新影史新高。电影选择取向也更加多样化,中年观众人数的增加,具有传统价值观的电影越来越受追捧,整体体现出观影素质较高。

  而中国观众则呈现出低龄化特征。根据艺恩咨询《2014-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近两年中国电影观众年龄分布来看,19-40岁观众占到总观影人次的87%,其中19-30岁观影人群占比超过5成,成为主流观影群体;从学历分布看,大学本、专科占到8成,高知白领成为中国核心电影观众,该群体对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代表了主体电影观众的意见,中国观众在观影上没有探求知识和历史的欲望,基本上处于中端的娱乐消费。

  总而言之,中韩电影虽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本质上还是有许多差别,韩国电影的叙事优于中国,而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比韩国更突出。韩国电影更突出人文性和艺术性,而中国电影则偏向娱乐性和商业性,二者相互可以学习之处甚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