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窨井盖“代修复”模式应普及

  陆 仁

  

  发现缺损的窨井盖,一时又难以确认产权单位怎么办?镇海区的做法是,按照“先修复处理问题,后落实资金单位”的原则,随即启动应急“代修复”机制,代替设施权属部门实施抢修补救工作(5月27日《宁波晚报》)。

  小小的窨井盖,很容易成为安全的大麻烦、大隐患。全国范围内,每年汛期来临抑或大水围城时,“窨井噬人”的不幸事件时有所闻。追根溯源,最大原因就在于缺失的窨井盖没能及时补上。

  客观上讲,城市那么大,窨井盖那么多,实时动态监控、维护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就拿镇海来说,辖区内市政道路上的各种窨井盖就有150多种,涉及通信、燃气、电力等20多家产权单位。有的时候,即便能及时发现“陷阱”和“漏洞”,找到窨井盖的“主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为减少隐患,给出行的人们多一点安全保障,前几年我市率先采取了给窨井加装防护网的措施,社会反响不错。不过,窨井少了盖子,或者盖子不牢靠,安全隐患总还是有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镇海的办法好,建立一套便于操作的“代修复”模式,及时地保障窨井“恢复原状”。

  事实上,镇海这种模式不光解决了窨井盖监管难题,还把它覆盖到了整个市政设施管理领域,有效减少了因产权不明带来的推诿扯皮、无人管理、修复周期长等问题。这说明,只要加强统筹设计,建立科学的处置和利益协调机制,好多社会难题是能够解决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