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2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锱铢必较”的秤匠周卫明

  (黄程 摄)

  本报记者   黄程

  杭州湾报道组 杨晶     

  

  在杭州湾新区庵东镇人和街316号,有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面,右后方一张高高的老式柜台铺着厚厚的铅皮,凹凸的表面留着制秤敲打的痕迹,上面散落着一堆制秤的小配件和制秤工具,柜台后面的架子上挂满了做好的杆秤和盘秤。

  鬓角略略发白的店主周卫明今年51岁。说起制秤的渊源,周师傅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在永康,手艺是祖传的。“17岁那年我和姑父就来过庵东,但那时候我们都属于生产队,所以还是偷偷摸摸出来的。”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周师傅很是感慨。

  制秤是件高精准的活。除了父亲的言传身教,跟随姑父走街串巷,周卫明拜过很多师父。就这么一杆看似普普通通的杆秤,制作程序可不简单。周师傅告诉记者,过去大户人家定制的杆秤有上百道工序,每一道都必须细致入微,所谓“毫厘必究”“锱铢必较”,而且秤匠自身需要会很多诸如木匠、铁匠的手艺。

  杆秤最基本的主体秤杆的木料选择就非常讲究。以前的秤杆有红木的,更贵重的还会选用花梨木,现在他用的是进口的实木,有桐木和铁木两种,而只有坚硬的木料制作出来的杆秤才不易变形,才能保证日后的高精确度。“首先要把弯曲的木头在火上烤直,除了要掌握火候,也考验眼力。”周师傅说,因为秤杆头尾的粗细不同,是一根椭圆柱体,曲直程度如何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的经验与水平。

  最考验技术的,是行内称作“钉星子”的工序。“钉星子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前面差一线,到后面称下来就可能差几斤。星眼如果没有打好,整根杆秤就会报废。”周卫明会用专用砝码校压,使用专业的测量工具步弓划出公斤分度值,刻度分好之后,就是“钉秤花”:手工在秤杆上适当的位置垂直穿孔,整齐的星孔打好后再将直径不到半毫米的铝丝插入秤孔,并迅速用刀子割断,再轻轻一敲,手起刀落间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十分娴熟。

  钉完秤花,这杆秤的成败就算定性了。周师傅在最后会用锉子顺着对秤杆进一步打磨光滑,用油石把冒出来的铝丝磨平,再根据选定的颜色用绿矾等揩拭上色,如果之前秤杆的材质选用的是桐木,就可以直接放入石灰池中浸泡3-5天,取出来洗净不用上色直接上油,秤杆就会变成黑色,且乌黑发亮经久不褪。

  “从木头到杆秤成品,整整需要3个小时。”周卫明说,做成一杆秤全靠手工打磨,在秤杆毛坯做好的前提下,自己一天最多能完成4杆,而目前10斤的盘秤市场价为50元。他告诉记者,现在杆秤的使用者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杆秤的生意也从以前的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生意很是惨淡,自然也没有人愿意再来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而即便如此,周卫明也不愿听从一些人提出的对秤做手脚“深加工”的建议。

  18岁到河南、陕西,19岁到山东,20岁到福建,23岁再次来到庵东并最终在此定居,从拜师学艺到自立门户,从行商到坐贾,从杆秤、磅秤到现在的电子秤,30多年与秤为伍的生涯,让周卫明明白做秤就是修心,所谓“秤称公平,人做良心”,而支撑他走下去的便是对这一份公平公正从未曾丢失的信念与操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