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千人计划”产业园生命健康(宁海)园区(规划图) |
金 戈 省、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宁波要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这是由先进制造到制造业创新的战略转型,是由区域性基地到国际性中心的巨大跨越。要做好这个重大命题,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开拓视野、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抓住关键。 一、功能定位:三个维度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港口、工业、外贸、物流等关键词,国家、省、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宁波的城市功能定位。就工业而言,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国家长三角规划和市历次党代会都明确提出宁波要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成为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在三个维度上实现了对上述功能定位的超越,是宁波城市主导功能定位的质的飞跃。 由先进制造业到制造业创新,顺应了后工业化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发达经济体的现代化经验表明,后工业化时期的共性特征之一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导动力,工业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下降,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增加,制造业深加工趋势明显,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比重上升。推进制造业创新,是破解当前我市产业发展困境、获得未来持久竞争优势的“华山一条路”,是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 由基地到中心,传递出提升城市能级的强烈意愿和美好愿景。“基地”是产业和市场的重要环节,是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的积聚、组合;而“中心”是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光源”,在技术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变化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引领作用。制造业创新中心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这一功能定位的主要支柱,是向市场“生态圈”中心的跨越,是向产业“食物链”高端的提升。 由华东地区到更具国际影响力,是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体系的迈进。我国融入国际体系必将呈现速度更快、程度更深、领域更宽、水平更高的态势,城市发展必须紧跟和适应这一态势,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用国际视野、开放思维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寻求自身的功能坐标,并以此引领发展战略。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宁波对未来世界城市体系中自身功能坐标的眺望和追求。 二、主要内涵:技术策源地与市场风向标 技术与市场,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双腿”。没有技术,市场便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市场,技术便成为无果之花。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制造业创新是技术、产品、品牌、标准、管理、商业模式等要素的组合创新,而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和前导性。新兴产业中苹果、华为等众多企业的经验表明,持续、强大的技术领先是企业获得市场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必须在少数几个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拥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创新机构、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持续占据全球技术前沿,创新成果成为该领域或环节的全球技术策源地。 市场表现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实现方式和检验标准。在产业体系上,要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完善,产业高度集聚,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强,检验检测、产业金融、商务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能支撑和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在产业层次上,制造技术、装备水平等世界先进,拥有若干个总部或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宁波的世界知名品牌、世界知名企业,工业增加值率、成本利润费用率等产业综合效益的核心指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最终在市场表现上,若干行业或产业领域的企业、技术、产品、市场地位处于前沿,融合嫁接新技术新业态的商业模式创新吸聚市场的“眼球”,能引领该领域全球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势,成为该领域国际市场的“风向标”。 三、路径策略: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转型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遵循模仿和跟进路径,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取得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巨大历史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上已在较多的产业领域由“望其项背”变成“并驾齐驱”、同台竞技,少数领域已经具备领先优势。 经济新常态正是“跟跑”策略基本完成其历史使命后的必然状态。当下,“有钱但没好项目”成为众多企业经营者面临的共同困境。所谓“好项目”是新技术触发新产业、新技术渗透改造传统产业所产生的新的商业机会。“有钱但没好项目”现象的产生除了国际市场不景气的阶段性因素,根本上反映的正是初级阶段的“跟跑”策略已到达生产率前沿,发达经济体已不再拥有充足的领先优势供后起者学习、模仿,后发经济体的盈利能力面临着技术瓶颈的刚性制约。要突破这一制约,必须在产业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来推进全面创新。因此,“自主创新”既是必由之路,也是被迫使然,即必须自主地完成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转型。 由“先进制造业基地”到“制造业创新中心”,正是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紧紧抓住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新科技产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颠覆性变革和爆炸性增长,这不是一句写在纸上的套话,而是国家和城市在未来分工中占领制高点和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大洗牌”,抓住了就是机遇,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抓不住就是挑战,就可能面临差距继续拉大和分工格局固化的现实风险。 也要看到,抓住新科技产业革命机遇,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者是并行不悖、联动推进的,但目标和路径不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渗透融合和改造提升,但其只能实现由传统制造到先进制造的转变,即实现“并跑”,而不能达到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由于我市创新基础相对薄弱,要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尽快到达产业技术水平的国际前沿,需要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更多依靠增量带动这一主要路径来实现“领跑”目标。 四、核心任务:“三高”并举 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其核心任务是大力发展与新科技产业革命紧密对接的高端产业,狠力积聚满足高端产业需求的高端要素,全力营造与高端要素衔接配套的高端环境。 要在摸清我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总体基础和分类支持的重点方向的基础上,紧密跟踪新科技产业革命动态,与新科技革命前沿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部署加以对接,找准未来5—10年很可能实现商业化突破的细分领域,按照“少、精、准、实”的原则,从重点领域(主要的技术和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成套装置、配套器件、技术研发、检验测试等)两个方面找准我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切入点,明确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提前战略布局,力争在新科技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分享新科技产业革命的第一波红利。 高端产业快速发展的“源头活水”,是高端要素的规模化积聚和战略性引领。必须清醒认识到,从生产力角度看,后工业化的关键特征是各类要素的地位作用发生趋势性变化,创新要素的重要性日益超越初级要素,人力资本和金融的地位、作用日益超过其他要素,工业化时代的“人跟要素走”转变为后工业化时代的“要素跟人走”。因此,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首要任务是积聚高端要素,战略重点是领军人才和高端机构。要按照以高端平台积聚高端机构、以高端机构吸引高端人才的思路,以国家高新区、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大平台为载体,精选处于行业前沿的国内外大院、大所、大企,“十三五”时期内力争在高等教育教育、研发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引进或合作设立若干家高端机构,并瞄准诺奖得主、两院院士、国内外重大科技奖项获得者等群体,引进落一批国内外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努力使我市在部分领域内成为全球性人才高地。 高端要素的积聚有赖于区域综合环境的全面优化。创新体系、人才和金融、新兴消费等在一个区域能否“进得来、留得住、做得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包括营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在内的综合环境和功能配套。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指导思想上要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由初级要素投入、低成本优势为主要动力的规模扩张式发展,逐步转向由创新驱动、综合环境优势为主要支撑的功能引领式发展,从政府服务效率、公共服务质量、社会文化面貌、生态环境状况等多方面,努力打造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有亲和力的空间环境、有凝聚力的社会环境、有吸引力的生态环境。 五、战略决心: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城市能级在多个维度上的跨越。对此,既要有战略信心,更要有战略决心。从先进城市的经验和产业演进的规律看,在较小的地域或少数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甚至“无中生有”是可能的。 从先发城市的经验看,在较小的地域和具体的产业领域,实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有先例可循。例如,无锡市瞄准光伏产业和物联网产业,通过招引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建设产业发展平台,相关产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生长,成为无锡市的主导产业,打响了“感知中国”的品牌。又如宁海县,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才因为“乡情”这个非商业因素而落户,随后研发机构、行业企业、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陆续积聚,使得生物医药产业原有基础很弱的宁海县迅速成为该领域重要的产业集聚区。 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目标任务,客观上要求我市必须实现跨越发展。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努力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我市与第一方队的差距,表现在总量、速度和能级等方面,实质则在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从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看,在早期成长阶段是商业利润最高的阶段,在中期成熟阶段则只能获得市场平均利润,而在后期衰退阶段则要付出转型调整的成本。对于区域和城市发展而言,其产业技术整体上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是决定其发展格局和经济表现的“如来佛手掌”。多年来我市规上工业利润率徘徊在6%左右,工业增加值率不及20%,两项指标都长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既是在“跟跑”阶段我市产业技术水平的真实写照,也是在转型时期我市经济表现差强人意的客观原因,更是制造业创新中心所要强力突破的“雄关漫道”。因此,要弥补这个差距,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跟跑”不行,“并跑”不够,唯有“领跑”,即在推动产业存量整体转型升级,完成“并跑”任务的同时,瞄准产业和技术前沿,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收获新兴产业发展的早期巨大红利。 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机理看,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大力推动不可或缺。在多数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历程中,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都鲜明而突出地存在,尤其是在“引进来”和“扶上马”的早期阶段,政府的战略决心,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声“号令”和“扳机”。如深圳市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包括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军工、智能装备五大产业在内的未来产业,在规划引导、招纳人才、吸引机构、建设平台、制定政策等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科技不发达的贵州省为发展大数据产业,政府不遗余力,并获准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下定战略决心,加强规划谋划,加大扶持力度,是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不二法门”。 (作者为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