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20日下午,慈溪市坎墩街道禁毒办、坎墩派出所联合开展禁毒教育宣传活动。 (林松根 严龙 摄) |
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王 岑 张 雷 第29个“6·26”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6月21日上午,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奉化市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出所人员就业康复基地授牌仪式,这在全省也是开先河之作。 在今年4月19日举行的全省禁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记者获悉去年我市破获各类毒品案件1000多起,“百城禁毒会战”总体绩效居全省第一。但全省总体毒情依然严峻,戒毒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磨难重重,易走上复吸道路。为此,我市禁毒部门通过机制创新,用更多的关爱来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取得了较好成效。 戒毒人员的曲折回归路 今年51岁的沈国军是奉化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作为一名成功人士,很难让人想到他曾经走上歧路———吸毒。 沈国军出生在奉化一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开过饭店也当过出租车司机。口袋鼓起来的同时,三教九流的朋友也多了起来。1996年初夏,他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抱着好奇心尝试了几口“白粉”(海洛因的别称)。“初尝的感觉并不好,恶心想呕吐。”沈国军说,然而第二次、第三次吸过后就离不开了。 从那以后生意垮了,钱也花光了,沈国军成为亲朋好友间的禁忌话题。1999年,沈国军成为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后的第一批戒毒学员,但出来后不到6个月就复吸了。他努力融入社会,甚至远走他乡求职,但在各种异样目光中败下阵来,身边的毒友又把他拉下了水,前前后后进戒毒所四次。2006年12月,沈国军出所后立即向戒毒所主任王剑跃求助,希望彻底远离毒品。因为他终于明白,不能融入社会,那么自己将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出所后,沈国军碰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村书记戴建平、妻子方迷凤、农林局王荣定、市关工委陈菊月、戒毒所所长朱情孝,是他们将他彻底拉出了毒品的泥潭。 2009年6月26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沈国军结婚了,与妻子约法三章———不吸毒、办农场、回报社会。在各方帮助下,他再次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所创公司取名为“凌晨”,含有“太阳再次升起,一切重新开始”的美好寓意。过去,沈国军吸毒10年,吸掉了所有积蓄,吸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现在,他的企业欣欣向荣,并且收获一家三口的幸福。 不仅如此,沈国军还积极回报社会,用亲身经历来挽救“失足者”。他是戒毒明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多次请他现身说法,还组织戒毒康复人员到他的蔬果基地体验劳动;许多出所人员及他们的父母慕名而来“取经”,同时要求到其公司边工作边康复。据悉,先后有10余名出所人员在其公司就业康复。 毒圈难离 社会难融 据悉,近年来我市严打各类毒品犯罪,去年更是成功破获了“1·15”“2·27”等一批毒品专案,得到公安部充分肯定,还被评为“2015年度全省市级禁毒工作创先争优一类地区先进单位”。 尽管成绩突出,但全省总体毒情依然严峻。宁波中院曾发布的白皮书分析,我市的毒品市场在类型上属于“消费性市场”或者说“输入性市场”,绝大多数的毒贩子从外省如云南、广东等地购得毒品,然后将其运至我市进行贩卖。这类毒品以甲基苯丙胺类的冰毒、麻古为主,兼有K粉(氯胺酮)、安眠酮等成分的新型合成毒品。新型合成毒品的危害更多表现在对精神的伤害上,吸食后容易产生幻觉、偏执、抑郁等,甚至会产生有人要加害自己的妄想,从而导致一些冲动性暴力行为的发生。 据悉,3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数逐年上升;互联网涉毒现象日益严峻。江东警方曾破获一起毒案:某吸毒嫌疑人组建了一个网络聊天室,里面全是年轻的“瘾君子”,且有毒贩混入其中,网络交易毒品,物流送货。 吸毒容易,但要戒断难上加难。如今在沈国军的企业内边工作边康复的小毛对此深有感触。今年才19周岁的她在16岁那年染上了毒品。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她初中辍学后走入社会,在学习化妆技术时接触到了社会上的各类“朋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她吸食了毒品,噩梦从此开始,2012年第一次被抓,一出来就开始复吸;2014年第二次被抓,出来后在毒友怂恿下,再次复吸;2015年,小毛又进了戒毒所,这次在妈妈的劝说下,她决定改过自新。 “之所以会复吸,一方面别人知道我吸过毒,看我的眼光怪怪的,心里就有自暴自弃的念头;另一方面,原来的毒圈一直在影响我。”小毛说,丢下心里包袱后,她与原来的“朋友”彻底断了联系。如今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也可以找有过类似经验的“过来人”好好聊聊。 加强戒毒与就业康复对接 “沈国军从前是一个吸毒者,现在他是一个成功的戒毒者、农业科技的创业者、禁毒教育的志愿者、爱心回馈社会的践行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育性、示范性。”在前天上午举行的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所人员康复就业基地授牌仪式上,该戒毒所所长朱情孝说,戒毒人员出所后,部分人员难以就业,容易与原来的吸毒圈再次联系,从而走上复吸的道路。 目前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虽然累计了相当多的工作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戒毒措施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为此,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创新戒毒工作社会化,加强戒毒出所人员与社会就业康复对接。 经过充分的调研后,沈国军的企业被选为试点单位。去年以来,已有10余名出所人员在这里获得了“新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因此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措施,并于今年开始筹办出所人员就业康复基地。作为宁波菜篮子工程之一的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就业康复基地的意义何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崔焰说:“这在全省尚属首家,有利于提升出所人员的就业率、康复率和戒断率,进一步推进全市的戒毒工作。” 据悉,宁波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19年来,已有三万余名戒毒人员出所,一大批戒毒人员戒除毒品,回归了社会。其所创的教育矫治“十步工作法”更是成了亮丽的品牌,成千上万的戒毒学员因此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