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2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用“毒食品”逻辑
揭黑“毒跑道”

  舒圣祥

  

  两年时间里,全国多地学校出现“异味跑道、异味操场”事件。经调查,央视财经记者揭开了其中所谓黑幕———“塑胶跑道”竟是“废轮胎、废电缆”做成的。真相昭然,希望我们的孩子从此远离毒害(6月22日央视网)。

  过去关于问题食品的揭黑报道,多是从“原料有多污”入手的,这一次,央视揭黑“毒跑道”显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而且他们自认为已经“真相昭然”———看,塑胶跑道是用这些废品做成的,质量怎么能达标,又怎么能没毒呢?我相信,很多人看了央视的报道,也会认同这样的道理,认为“毒跑道”之“毒源”已经找到。可是,我却觉得未必。

  废物利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环保行为,为何到了塑胶跑道这里,就成了“毒源”呢?废旧的轮胎、废旧的电缆,粉碎后的塑胶颗粒用于塑胶跑道,算不算物尽其用?毕竟,跑道是用来踩在脚底下的,而不是用来穿在身上,更不是用来入口的,使用废旧塑料制作,有没有被明文禁止?如果一律要求用新的,不仅会极大提高塑胶跑道价格,废料处理还得额外花一笔钱。 

  塑胶跑道有问题是事实,可搞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因为媒体的过度报道,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铲除塑胶跑道,恢复成水泥地或煤渣跑道,且不说浪费问题,但这真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吗?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毒跑道”问题似乎已经被定性,凡是表达不同意见,就会被口水淹死,这种舆论氛围,恐怕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塑胶跑道的问题,到底是因为使用了废旧的塑料,还是因为胶水有问题,或者施工有问题,需要科学的验证和解读,而不是记者想当然地确定“真相”。事实上,从相关专家的介绍看,主要的问题来自胶水,而不是黑色塑料颗粒。当务之急,是要在跑道铺设施工的前、中、后阶段,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监督,而不能九龙治水谁也不管,只靠鼻子闻来发现问题。

  “毒跑道”问题的真正解决,一个办法是使用价格高很多的预制型卷材,将来则需要大力研制性能先进、适合各种条件下使用的环保型合成材料面层。说白了,一是靠钱一是靠科技,还有一个靠监管。着眼当下,如果很多基层学校没那么多钱,又想拥有塑胶跑道,那就只能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尽量将危害降到最低。如果学校都不敢再用塑胶跑道了,或者建成了也要铲掉,更多的技术革新就会失去土壤,从长远来看,肯定也不是好事。 

  选择总是有代价的,从来没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十全十美。媒体关注“毒跑道”当然是基于责任的担当,但也要避免走向极端,人为制造“谈塑胶跑道色变”的非理性氛围。比如,使用揭黑“毒食品”的逻辑来“揭黑”“毒跑道”,并自诩“真相昭然”,除了迎合公众之外,似乎有点跑偏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