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文洲讲解自己的画作(周燕波 陈红 摄) |
本报记者 周燕波 通讯员 陈 红 在北仑新碶,有一位名叫顾文洲的老人,今年75岁。退休后,顾文洲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学绘画,10多年来竟画出了200多幅散发浓郁乡土风情的画。更令人称奇的是,5年前,他创作了一幅反映明朝中期北仑柴桥风土人情的大型水彩画《大明中期柴桥镇文化盛世》,这幅长2米、宽0.7米的水彩画卷细致地描绘了古代柴桥的历史风貌,被当地人称为“柴桥版《清明上河图》”。听说老人今年又完成了一幅反映新碶老街风情的大型画作,于是慕名采访了他。 “赤脚医生”退休后拿起画笔 顾文洲的家在新碶街道海棠社区的外洋新村,这是一个老小区,顾文洲二室一厅的房子陈设很简朴,但是一进门,墙上挂着的一幅幅朴素、工整的画很是吸引眼球。老人的“画室”就设在阳台的一角,那张简陋的小方桌就是他的画桌,桌子上方搁着一只人造皮革箱子,里面藏的是他的“宝贝”:一张张画稿、一大摞获奖证书,还有画画的参考书籍及工具等。老人没有上过一天的美术专业培训课,也没拜过一天的师,但十年来,顾文洲就在这几尺见方的小天地里创作了上百幅作品。主要作品有《民间婚嫁图》《儿童玩耍图》《三十六计》《民间庙会游行图》等,还有不少插画作品被收录进《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浙东古镇———柴桥》《港城文脉》《柴桥老味道》等书籍。 顾文洲原来是北仑柴桥芦江村的村民,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因家境贫寒,他只读了4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务农。后来,他跟村里一位老医生学医,掌握了一点医疗技能,就在当时的农村合作社里当“赤脚医生”。虽然每天忙得昏天黑地,但为了生计,这个工作他一干就是30多年。 60多岁时,他终于离开了乡村医生的岗位,回到家中。一下子空闲下来,顾文洲心里有点空落落的,于是,他想起了一直埋藏在自己心底的一个爱好:画画。 老人说,虽然没有受过一天的美术专业训练,但从小就爱画画,“读小学时我出的黑板报常常受到老师表扬。”他认为,自己身上的美术基因可能来自母亲和外祖父。他记得母亲擅长绣花,还能熟练描绘各式各样的绣花样。他问母亲从哪里学的。母亲告诉他,他的外祖父就画得一手好画。 “六十岁学跌打”。顾文洲刚开始学画画时,周围的人都不理解:“年纪一大把了,还学什么画画呀,一个退休老头还能画出啥名堂?”顾文洲却不管旁人的讥笑和调侃,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一圆画家梦。 于是,顾文洲买来了画册、颜料、画笔等,开始自学绘画。起初顾文洲以临摹为主,主要是练习勾勒轮廓,用铅笔画一些简单的动物或风景画,后来,他学着用水彩颜料和彩色水笔作画,并在临摹画作时即兴发挥,添加自己的构思和内容。几年下来,他的画技越来越熟练,画的内容也开始像模像样了。 谈起《大明中期柴桥镇文化盛世》,顾文洲介绍,许多年前,他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有一幅反映明朝中期北仑柴桥镇风土人情的画,让他印象深刻。这本书后来找不到了,但他心里存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把柴桥曾经的繁华景象画出来。为了画好这幅图,老人预先做了不少功课,查阅史料、一趟趟地实地寻访,还向柴桥当地的高龄老人打听旧时柴桥的民情风俗,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才开始动手。几易其稿后,《大明中期柴桥镇文化盛世》大型画作在2011年终于宣告完成。画中,建筑、人物、山水、草木等细致生动,看过此画的人无不称道老人精致、细腻的画技。后来这幅画被柴桥街道收藏。 2011年8月,“画心不泯”———顾文洲农民绘画作品展在宁波群星展厅展出,共展出《明中期柴桥镇文化盛世》《民间婚嫁图》、《儿童玩耍图》《民间庙会游行图》等40多幅散发浓厚民间生活气息的作品,一时轰动甬城。 从此,顾文洲在北仑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乡土画家。一位在柴桥某校当英语教师的伊朗人听说顾文洲的故事后,慕名而来,他跟顾文洲合影,一起吃饭,还拿着摄像机跟踪拍摄其创作绘画过程,说是要把顾文洲的故事介绍给伊朗的亲友。 看到我的画就像看到老街一样 2007年,顾文洲把家从柴桥搬到了新碶。日子一长,他对新碶的街巷店铺也非常熟悉了,尤其是新碶老街是他每天去菜场的必经之路。老街上有几百家商铺,有服装店、电器店、理发店、小吃店等。“聊天中,我知道这些来北仑创业做生意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有不少还是少数民族同胞,我觉得天南地北聚在这里打拼很不容易,于是就萌生了画一幅《新碶老街风情图》的念头,想反映新老北仑人和谐相处、各族同胞携手创业的精神风貌。” 然而,两年前,顾文洲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症,左手开始控制不住地颤抖,顾文洲觉得自己再不抓紧画出来,也许过几年病情加重更加不能画了。于是去年春节过后,顾文洲每天去老街转悠,把那些店铺、巷子、树木等一一记下来,回到家再把它们画在草稿纸上。 我们在顾文洲家里见到了这幅长2.35米、宽近1米的大型画作。画中街巷迂回、河流穿行、商铺林立,还有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等,令人目不暇接。画中的人物,有购物的,叫卖的,闲聊的,赶路的,垂钓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更有意思的是,他在画里还把每一家店铺的名称作了标识,因此整幅画几乎成了一张新碶老街的立体地图。“这些店铺的店名是我一家家看来记下的,一共有450多家店铺。我就是想让大家看到我的画就像看到真的老街一样。” 顾文洲说,因为受疾病困扰,这两年左手颤抖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因此这幅画的创作进程比起《大明中期柴桥镇文化盛世》艰难了许多。《新碶老街风情图》完成后,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位患帕金森症的老人之手。有人又把这幅大型风情画称为“新碶版《清明上河图》”。“总算在还能画的时候,把它完成了。”顾文洲说着,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顾文洲的桌子上,放着一叠铅笔勾勒的白纸画稿,里面是一些旧社会的人物和景貌。原来,这是顾文洲正在创作的《民间三百六十行》。他介绍,民间传统的行当随着社会的变迁,有些已经失传,他希望通过绘画的形式唤起人们的记忆。画中的老行当有“磨刀师”“制木偶师”“制秤师”等,他目前已基本完稿,正在配写解释文字。计划装订成册,成为对过去生活的一份追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