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波 《向经典深度致敬》是谢志强于今年3月出版的探索小说创作秘密的文学随笔集,浓缩了他多年来博览群书尤其是现当代外国文学的感悟和多年的创作心得,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向经典深深地致敬之书”。对于我来说,更愿意将它视作文学的“向导书”。 谢老师是位热心的文学长辈,我与他见面次数不多,但每一次见面,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向我们推荐外国名家的经典小说。这几年,我陆陆续续地阅读了弗兰兹·卡夫卡、雷蒙德·卡佛、莉迪亚·戴维斯、艾丽斯·门罗、保罗·奥斯特、村田喜代子、安赫莱斯·玛斯特尔塔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小小说。 品读《向经典深度致敬》是一种缓慢的甚至可以说是艰难的过程。谢老师常常同时列举一大堆经典作品加以比较说明,遗憾的是,我看过的少之又少。每当此刻,就不得不中断阅读,上网查找他列举的名篇,如果查不到,或借或买,总想千方百计一读原著。这样一来,发现要真正读完《向经典深度致敬》,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心中为此十分纠结。直到在最近的一次沙龙中,谢老师告诫我们,世上的好书一辈子也读不完,要找到对路子的作家精读,使其成为自己的“师傅”。心里才有所释然。 我为谢老师的阅读而致敬,如果没有海量的阅读,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就。我相信一个作家的文学素养大多是从阅读中积累、获得的。作为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小说家,谢老师对于经典小小说的理解,有独特的视角。他多次明确表示,喜欢卡佛的“那种不确定的行为,吃不准的语调,放空了的结尾”,换句话说,喜欢卡佛小说的低能见度。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雷蒙德·卡佛小说的能见度》一文中,他以卡佛的小小说《我可以看见最细小的东西》为例,耐心解说了在女主人公南希的视角中所看到的最细微的东西:在惨白的月光下,南希和丈夫的隔膜、南希的寂寞、南希丈夫和山姆友谊的破裂、山姆的孤独等。如果读者不用一颗细微之心去阅读,很可能品不出小说的真味。 谢老师是一位很好的导师。在每一个篇章中,他伸出热情的双手,以读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引导读者穿行于当代经典特别是当代外国经典的丛林中,进入一位位伟大作家的文本,娓娓而谈他们作品的风格、视角、语调、能见度以及对于细节的处理等。他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方法,告诉你,创作小小说时该把握什么。他以自己的创作为例,告诉你创作小小说“关键的要素是作者心中是否装着‘大’,但创作时要着眼于‘小’”。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一是提出问题,不作结论”“二是呈现形象”,不必急于交代主题。告诫作者要写好细节,提好问题。对于创造小小说,他用了三个有趣的比喻:“像给石头穿衣服那样处理素材”“像饿汉发现一颗金色的稻谷那样关注细节”“像被猛兽追逼那样呈现真正的问题”,如此,才能增强小小说的容量。 在谢老师的文字中游走,可以感知他敢于向经典提出挑战的率真一面。卡夫卡《煤桶骑士》的结尾处,骑煤桶的穷汉被老板娘解下的围裙一扇,将扇往何处?卡夫卡的结尾是这样的:“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在所有的评论阐述卡夫卡小说伟大、合理的时候,谢老师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有个技术性的失误。“自述者‘消失’在‘空’里,怎么传出‘实’的信息?”仔细一想,真有道理。 感谢作者在书中向我们传达文学内部的秘密,明示他的观点。作为一个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只能通过对此书的认真阅读靠近谢老师的创作路径,并以此向他深深地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