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话“身之主宰便是心”,并精辟地指出:“‘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去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心学”强调心性主体的自觉挺立,即是建立本心之学,即是修身养性之学,即是人格健全、心身统一的“立根固本”之学。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王阳明的话,充分体现了对共产党人“修身”的高度重视。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这段话体现了王阳明关于人的现实存在以及人作为主体如何与外在事物世界相联系的独特理解。 人的存在,在中国哲学中不是一个纯粹抽象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存在。人们总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视听言动,也就是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来表达自身存在性的。视听言动都是身体活动,但身体之所以有此种活动,则必然出于心的主导,因此身体活动及其结果,实际上即是心灵状态的外向呈现及其实现。因此就心、身关系而言,心是身的决定者与主导者,身是心的从属者与体现者,所以说“身之主宰便是心”。 一个人的行为状态本质上是由他的心灵状态来决定的。我们大抵不能指望卑污的心灵会产生崇高的德行,只有“内心净化、志向高远”才可能有高洁之行。因此,如何来建立自己的心志,根本上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同时也就决定了他的行为状态。 在王阳明那里,心灵自体的真实状态,或说心体本身、“本心”,原本是天道这一最高的终极实在在人本身的真实无妄的内在。实现本心即是天道的内在认同,即是主体性的自觉建立,是为志向高远的根基。因此,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实质是要求人们把原本等同于天道的“本心”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地体现出来,这样我们才真正贯彻了“道—心—身”的同一性,才能实现生命本身的真实存在及其价值的崇高,是为“知行合一”。 但在日常生活之中,身体活动的经验取向及其效果,实际上并不必然是“本心”状态的充分真实的实现,换句话说,身体活动与“本心”的真实存在状态发生分离、分裂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人的现实生存是不可能脱离事物世界的,人与周遭世界的现存关系,也即是人的当前生存状态,总是会对心灵自体的经验表达形成某种反向制约。正是这种制约的存在,有可能造成心体的表达状态相对于心体自身的“变形”。 依照王阳明的观点,心体在经验世界中的现实表达,实际上是需要“意”来作为身体活动的现实使动者的。“意”一方面是“心之动”的结果,是“心之所发”;另一方面,它又是外在事物“感应”的结果,是因外物的诱导而发生的,因此也就难以确保“意”本身都能合乎心体的本来样子,所以才特别需要加以“诚意”的功夫。所谓“诚意”,就是要使“意”作为心体的表达能够合乎心体自身。“诚意”既是去妄存真,也是去欲存理。“诚意”之所以可能,则是因为心体具有本原性的“自知”能力,它对“意”是否合乎其自身的本来状态是永远能够“照察”并立即作出判断的,所以说“意之本体便是知”。在这里,“知”即是“良知”,良知的“自知”即是“诚意”的内在原动力。 (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