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0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剑峰和他的飞车走壁

  飞车走壁场馆
  晚年的王剑峰

  桑金伟 文/摄        

  

  现在很多人已不知道王剑峰,就是知道“飞车走壁”的也越来越少。

  王剑峰祖籍苏北盐城,1931年9月生于宁波,故其又被称为“小宁波”。他从小跟随父亲王实春、伯父王逢春学习祖传的马戏杂技和医术,年轻时就有医伤治痛之技术、闯荡江湖之胆魄、翻滚杂耍之身手。1952年来到慈溪,以行医为主。1954年迁到浒山北门街居住,成了我家的街坊邻居。小时候我经常看他聚集一批“爱动作”的年轻人,翻跟斗、竖蜻蜓、扯铃、耍坛子、转盆子、走钢丝,俨然是一个杂技队。在我幼小的心中,他是位了不起的英雄。1958年,不甘平庸的王剑峰,在杭州王富根的启发下,搞起了飞车走壁。

  飞车走壁是一项高风险的杂技项目,它的基本设备是一只巨大的直立木板桶(其实称“桶”,把它说小了),桶矗立的外壁与地面水平线约成80°夹角。表演者驾自行车、摩托车甚至汽车在桶内壁自下而上高速地螺旋式上升,足够的离心力使车辆沿桶壁凌空盘旋,驾车同时,演员还配以惊险动作。观众高坐在桶沿口搭设的架子上,下看桶内的表演。该项表演的危险在于:若驾车者稍有不慎,会连车带人从桶壁上高高坠落,以致车毁人亡……这是性命交关的行当,难怪又被称为“死亡飞车”,只有像王剑峰那样有胆略的人,才敢“吃这口饭”。

  27岁的王剑峰借了3000元钱,步入了充满险境的生涯。起始时简陋的小木桶暂搭在我家屋后的道地里,一个人勤学苦练。我好奇地去看过几次,但始终只能在桶外探听,不得入内。一只用新杉木板围成的毛坯桶,外面用三道铁圈箍住。自行车在内壁上骑行时发出“吱吱嘎嘎”的铁件摩擦声和“腾腾咚咚”的轮胎摩擦声,让我难以静心做作业。我实在想钻到桶内看个究竟。

  王剑峰在西门板桥头首场演出成功以后,重建大桶正式公演,接着组团周游全国各地进行商业演出。巡演的城市多在广东、福建、浙江一带,演出场场成功,王剑峰一时声名大噪。

  王剑峰也几次移师回家乡,给父老乡亲们作汇报演出。记得在当时浒山的“二小”操场、板桥头菜场和刚记四房道地分别演出过。

  演出盛况空前。场地四周彩旗飘扬,街口悬挂着大幅广告,售票处张贴着精彩的剧照,高音喇叭不时传出动听的乐曲和节目解说词,整个浒山为之震动。此时的桶已由起初的3—4米增高至8米,直径增大至15米,桶身油漆一新,一场演出能容纳三四百名观众。金属支架结实、整齐而漂亮,攒尖式布制的天棚高高地撑罩在桶口上。此时全团已发展到14人,装备亦威风凛凛,两辆乡人从未见过的摩托车在桶壁上旋转,让人眼花缭乱,五六辆优质自行车闪闪发光。男女演员个个神采奕奕,原本高大英俊的王剑峰,出场时蓄着八字胡子,更显得潇洒倜傥。此时花式节目也多至十几套,高难度的著名节目有双放手拆龙头走壁、双人同时走壁、高举红旗走壁、立式飘彩带走壁、摩托车上站立走壁等。还有别人不敢搞的“串刀门”“串火门”。作为主演的王剑峰,在高难度节目中每每带头上场,他时而双手离把表演各种动作,还拆下自行车龙头搁在脖子上;时而俯冲升降上下翩跹,如波浪翻腾;时而越过警戒红线从我们的鼻子边擦过;时而站立自行车上,双手高擎红飘带向观众招手。全场观众也时而屏住呼吸、鸦雀无声,时而释然舒气、掌声雷动。接近尾声时再来个压台戏:全班人马齐上场,王剑峰骑全镀银摩托车在最上层作为领头羊,其内侄陈百勋、妹妹王玲等骑漂亮的进口自行车在中层作为主力,其夫人陈小菊等在下层,6车并行,真是“大满贯”。所有观众起立沿着桶口喝彩欢呼。

  1961年,当王剑峰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从外地飘来了他出事故的不幸传闻,甚至说他摔死了……

  就在这年秋天,我正在大门口玩时,突然看到王剑峰从北门街口向家中走来。他西装革履,风度依旧,两个助手拎着大公文包跟随左右。真让我傻了眼!显然传闻不攻自破。然而后来我才知道,传闻并非空穴来风:王剑峰在浙江长兴演出时,由于大批观众擅自翻越栏杆爬上观台,以致观台大大超载,桶台倒塌,观众摔伤20多人。

  就这样,停飞后的王剑峰又操起伤科旧业。王剑峰虽然桀骜,却为人正直厚道,他救死扶伤、乐善好施,在百姓中有较好口碑。如沧田、泗门曾有农民从高处摔下致伤,他看到人家经济困难,就免费施医。有时我们邻居遇到小痛小伤求诊于他,他也总是不肯收钱。王剑峰曾两度当选为县人民代表,早些年有人请他重新“出山”,但他已是花甲之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感慨的是,我最后一次去看望他时,其已半身不遂。2002年王剑峰离世,享年71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