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昂闲适都是真

———读《陆游传》有感

  徐伟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道统不绝,诗人璨若星辰。提起哪位作诗最多,有说清乾隆帝的,但其诗真伪难辨、鱼目混珠,极少能入诗品者,因此普遍认定南宋诗人陆游为第一。“六十年间万首诗”,平均两天一首的创作频率,确实当之无愧。一般读者总能想起他的几句诗来,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杭州人或文艺青年肯定心念临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绍兴人或痴男怨女则更倾心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为陆游与唐琬的生死爱恋而感动。不管怎样,陆游是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诗人。

  翻阅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后,更是对这位诗人产生了敬意。正如有学者所评“诗中有李杜,如世之有仙佛,仙佛是好,而其所想离吾人太远,犹河汉之无极也。放翁则如老朋友辈谈心,即所谓平易近人。”国学大师顾随认为“放翁虽非伟大诗人,而确是真实诗人,忠实于自己的感情,故其诗有激昂的,也有颓废的,有忙迫的,也有缓迟的。”

  朱东润用笔再现了陆游的85年人生历程、60年诗歌心路,无论是进川戍边,还是入朝为官,抑或蛰居山阴,诗人始终坚持抗金主张,爱国之志不渝。梁启超赞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1172年,陆游到达南郑参赞征西幕府后,进入人生的高潮、诗的高潮,“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胜利的预感,一切都涌现出来,一切都收入他的诗篇。”“南郑”自此成为他关河之念的意象情结,如“念昔少年日,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中年远游逾剑阁,青衫误入征西幕。南沮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吹角”等。

  可惜好景不长,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九月,言官们指责他在嘉州时候“燕饮颓放”,陆游受到罢免处分。从此以后,开始自称为“放翁”,后人也常称其“陆放翁”。按书中所言,陆游的本名来历也颇为传奇,于淮水之上出生的前一晚,母亲曾梦到秦观,父亲陆宰决定:“秦观,字少游,这孩子就起名陆游吧。”及至成年,亲朋称他字“务观”,亦缘于此。

  陆游生活的年代,宋金和议已成,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左,讳言用兵。素怀征伐恢复之志的陆游,自然仕途波折多舛。自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一月罢官,至嘉定三年(1210年)身殁,20余年光阴,他几乎消磨在山阴的农村,但也因此成就了陆游诗的另一高峰:“一方面是悲愤激昂,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曲折的情状”(钱钟书言)。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皆可入诗,是陆游诗歌的一大特点。清代《唐宋诗醇》说其“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你看,“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是耕读诗意;“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停碧山飞”,是柳林晚眺;“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则是驻足细察。他的一首《书况》生动描绘了日常起居情状:“垂白渭南叟,深居湖上村。贫知蔬食美,闲觉布衣尊。琴谱从僧借,茶经与客论。探梅来直步,沽酒到偏门。细织笼安鹤,频求果饲猿。旧书编未绝,犹足教诸孙。”

  身处词的盛世,陆游却以诗著称,仅有词145首,但不能据此断其不擅作词,如《卜算子·咏梅》《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都是传世之作。南宋前期诗人鲜有不受江西诗派牢笼者,陆游也不例外,最终能不袭旧格,成为诗坛大家,固然与其“山程水驿”的“诗外功夫”有关,也许还因为词的深情与细腻悄悄地在陆诗中注入了别样因子。

  品陆游诗,激昂处见剑胆琴心,闲适处有林泉之乐,所谓“用行舍藏”“动静皆宜”,唯其真意难得。读《陆游传》,领略诗史互注的写作笔法,深入认识陆游这个可以为师、可以为友的千古诗人,称得上是件快意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