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住家族记忆,从小家谱开始

  钱茂伟主讲《留住家族记忆———大家来做小家谱》(应芳舟 摄)

  顾玮 吴央央 整理

     

  家谱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家谱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东西,这跟中国古代是农耕民族有关系。农耕民族的家和国两个概念比较明显,家是最核心的部分,另外的东西是从家派生出来的。农耕民族有个成语叫“安土重迁”,人口基本上是不动、不迁的,这样慢慢就形成了某一个村落。一开始村落很小,只是几户甚至一户人家,后来老祖宗的儿子、孙子多了以后,村庄变大了。如果按照一棵树的形状往上推,后面就是不断分支。很多的家族慢慢就形成一个国家,整个国家是在家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有个词叫“家国同构”,国家是在家的基础上不断放大形成的。

  中国的家谱或者家族制度是按照父系来的,分房的时候,如果爷爷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就是三房,三房里面再继续划分下去,这就是中国的房派制度。开始很简单,按照数字排,后来觉得太土了,古人文绉绉给取了名字,用什么最多呢?用仁义礼智信命名的最多。

  周朝的家国制度对今天影响最大。周朝的体制是什么样的?上面一个周天子,整个地盘叫“天下”,周天子的很多儿子分封出去成了诸侯王,诸侯的地盘叫“国”。这些诸侯又生了儿子,又把他们分封出去,他们的地盘叫“家”。所以家是分封给诸侯的儿子的。

  宗谱最早是怎么来的呢?宗谱首先是从贵族开始的。哪个族最贵?当然是皇帝。家谱最早是从皇族来的。比如说周天子的姓是姬姓,周天子旁边有一个人管姬姓的宗族事务,编了一个大册子,记载哪个皇帝生了多少子女,哪个诸侯生了多少子女,诸侯的儿子又生了多少子女。皇族管理特别重要,这涉及皇位继承,所以每个小孩生下来之后,宗族里要报户口。宗谱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说,它就是宗族的户口管理或者户籍管理。

  世袭的贵族,在秦始皇以后就统统被消灭了。两汉以后,中国又闹出另外一种贵族,这个贵族叫“门阀”。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是怎么来的呢?通过考试。考什么呢?两汉以后是考“五经”。譬如余姚地区的虞氏家族研究《易经》,家学渊源,第一代考上做官以后,儿子、孙子继续攻读《易经》,掌握了考试的窍门,然后就很容易做官,这样就形成新的大家族,叫“门阀”。门阀存在相当长时间,这就是中国第二种类型的贵族。

  这个贵族和先秦时候的贵族稍微有点差异,但是也很厉害。魏晋南北朝时期做大官的,必须从这些大家族出来,小家族是没份的,所以当时有个概念叫“上品无寒民”。

  到宋代,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原来的门阀就退出历史舞台了。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是门阀时期,家谱在此期间比较鼎盛。

  前面两个时期的家谱我称之为“官谱”。

  中国社会到宋代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宋以文官治国,出了一套文官体制,理学成了整个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理学家强调整个社会要有秩序,于是宋以后就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三纲。三纲最核心的思想,按照今天管理学的理论就是下位要听上位的。君和臣里面,君是领导臣的,臣要听君的话;在家里面,老爸可以指挥儿子,儿子要听老爸的话;在小家庭里面,丈夫可以支配妻子,妻子要听丈夫的话。这就是三纲。

  大家族要把家管好,要靠宗法制度,要设一个族长,要建一个祠堂,还要编家谱,另外还有学校等其他一整套东西,这就是我们古代的宗法制度。家族里面出了什么事情,首先可以按家规处理,家规处理不了,再送到官府里去。

  大规模的民间撰修家谱是从宋开始的。苏轼和欧阳修,这两个大文豪开始提倡编家谱,他们设计了两套模式,一个叫欧式,一个叫苏式,家谱就是这么来的。

  今天,宋代的家谱留下的不多,元代也不多,明代留下来的大概几十种,最多的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大概有十万种。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家谱是最多的,宁波天一阁里面家谱也很多。

  如何自己动手编一部小家谱

  家谱,从宋朝算起至少已有千年历史了,如果从夏、商、周算起,则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文革”期间,修谱传统被破坏得很厉害,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慢慢重新得以恢复。

  今天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已经离原来的故乡很远了,这时候要编个大家谱难度很大,尤其是今天的家庭多以三口之家为主,所以今天的主题是介绍如何编小家谱。

  我从2008年开始在宁波大学推广做小家谱,手头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以前的家谱叫某氏家谱或者某氏宗谱,名字比较简单。对小家谱来说,四个字识别度太低了,所以今天提倡要把前面的行政区划写完整一点,比如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某氏家谱,省、市、镇尽可能都标注出来。

  以下是我自己设计的小家谱模板,一共有九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叫修谱缘起,相当于一个小序。这里面可以讲为什么要修家谱,修家谱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这些背景可以交代一下,还有什么注意事项可以说明一下。

  第二部分叫姓氏源流。比如姓钱的就写钱氏源流,姓张的就写张氏源流。我把它设计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全国范围的,然后再落实到自己所在的村。

  第三部分为宅地变迁。就是我的祖宅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迁到什么地方,中间怎么迁的……还可以找一些照片详加说明,爷爷这辈的房子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新房子是什么样的。

  第四部分是谱系图。至少做五代。哪五代呢?我、爸爸、爷爷、爷爷的爸爸、爷爷的爷爷,就是五代了。古代宗谱里面女儿是不收的,今天稍微变动一下,女儿放在前面,她的老公放后面,这就解决了。谱系图是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核心的东西。

  第五部分是家族小传。以前宗族里面有名的人,才有传记。古代小传是用表的形式来做的,今天我们不主张这么做,因为排版很难。我后来灵活设计了一下,用小传的形式反映,我建议谱系图里面每个人都要写传,不管重要不重要。

  第六部分是大传或者长传。介绍对象是家族里的名人,这些人物可以稍微详细一点描述。

  第七部分是家族大事记。家族里面什么是大事呢?生老病死是大事,迁徙是大事,获奖是大事,升学、参军也是大事。

  第八部分叫家族简史。用宏观的视角把整个家族的发展脉络用文字加以勾勒,这就是家族简史。

  最后一部分是诗文选粹。什么意思呢?家族里总有一些人会写文章,不管有没有发表,挑几篇放在这里,叫诗文选粹。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修家谱?当然留住乡愁是一种说法。编家谱以前很大的因素是为了做宗族的人口管理,而今天更侧重于保存家族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要修家谱?最核心的问题是因为记忆,大脑的记忆是有局限的,每个人的记忆不会超过三代,当一个老人离世以后,意味着把家族三代的记忆带走了。而家谱,让我们在血脉的代代相传之外,还有一个文化上的代代相传。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钱茂伟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宁波大学史学史(公众史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主要从事公众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浙江历史文化、明清史研究,发表专业论文200多篇,著作25部。其中与宁波历史文化相关的作品有《明代的科举家族》《以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王应麟与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嬗变》《王应麟学术评传》《姚江书院派研究》《浙东史学研究述评》《宁波通史·元明卷》等。

  好声音

  ———家谱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东西,这跟中国古代是农耕民族有关系。农耕民族的家和国两个概念比较明显,家是最核心的部分,另外的东西是从家派生出来的。

  ———我们为什么要做家谱?最核心的问题是因为记忆,大脑的记忆是有局限的,每个人的记忆不会超过三代,当一个老人离世以后,意味着把家族三代的记忆带走了。而家谱,让我们在血脉的代代相传之外,还有一个文化上的代代相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