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渔农“联姻”光伏
擦出幸福“火花”

  图为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已安装的太阳能板 (杨过 摄)
  李岙村农家别墅屋顶的发电瓦(余建文 摄)

  波光粼粼的养殖水面,布设一块块太阳能电板,种植大棚屋顶变身发电站……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加速“拥抱”广阔的农村天地,给最传统的农业带来新发展。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宁波,年日照时数近20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35天,热量资源丰富。同时,我市又是国内最主要的光伏材料生产基地,拥有各类光伏企业上百家。开展光伏农业和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2012年,象山新桥镇高湾村就开建全省首个太阳能大棚发电项目,试行种桃、发电“一地两用”。

  如今,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呈突飞猛进之势。日前,浙江省发改委公布的2016年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名单中,有关能源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共计113个,其中包含光伏项目30个,包含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地面电站等多种形式。象山县贤庠镇珠溪村25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和宁海县太阳能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榜上有名。

  新农业是国计民生之根基,新能源则是绿色转型发展之代表,两者“联姻”,能否长久“幸福”地走下去?为此,记者走访了鄞州、宁海、慈溪三地农村,探寻农(渔)光互补推进、发展的“幸福基因”。

  (余建文) 

  渔光互补:

  开启“农业+新能源”模式

  在宁海蛇蟠涂围垦工程三门湾现代渔业园,10多台挖掘机、打桩机轰鸣作业,运输车、工程车往来穿梭;一排排深蓝色的太阳能板矗立在滩涂上,蔚为壮观。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我市首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占地约4000亩、总投资8亿多元,装机容量共计99兆瓦。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就是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鱼塘及芦苇荡滩资源,将光伏组件立体布置于水面上方,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模式。宁海县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区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海域养殖区域,联手光伏发电企业共同探索“一地两用、渔光互补”的新模式。

  作为清洁绿色能源,光伏发电是未来能源的重要选择之一,但光照面积与土地面积成正比,不能多层利用。而“渔光互补”这种全新的“农业+新能源”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和多产业互补发展。

  东方日升(宁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是该项目的建设方。“目前一天打下100根左右预制水泥管桩,安装300千瓦的太阳能板,进度还是比较快的。”公司副经理贾成名说,总共将安装7万多根桩、架设38万块太阳能板,建设80余个标准养殖塘。

  贾经理表示,建设区域围海而成,土质松软,地质条件比较差,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经常倒翻或沉陷。为了保证顺利施工和工程进度,技术人员在道路上铺上了铁板等防护设备。目前已经完成7000多根水泥管桩、10兆瓦支架、5兆瓦太阳能板的安装。“8月初,工程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届时每天有1500名左右的工人进场作业,进度将是现在的10余倍。”贾成名说。

  上可发电,下可养鱼。工程完工后,发电由东方日升所属的(宁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养殖则由公司下属的农业公司负责管理。根据测算,建成后年均发电量为1.14亿千瓦时,同燃煤火电站相比,按标煤煤耗为320克每千瓦时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6000余吨,相应的每年可减少97000余吨二氧化碳、3700余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

  据了解,“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占养殖塘面积42%。根据设计,每个养殖塘光伏阵列外围还设有养殖环沟,这样可以实现深水和浅水混合养殖,做到“渔”与“光”的协调发展,使整个项目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业内人士表示,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渔光互补”模式,在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可有效开发利用光能资源,同时还能带动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孙吉晶 陈云松) 

  龙观李岙:

  光伏发电引领山村走上脱贫路

  去年12月8日,鄞州区龙观乡李岙村的电力建设工程竣工,这个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村正式并网发电。

  近日,记者来到李岙村。246户联排别墅已建好,潺潺溪水从村中流过,美景如画,部分村民已经在着手装修新家了。

  村党支部书记洪国年说,李岙村的新农村建设实行整村拆掉重建,在规划之初,村里就想到了光电建筑一体化的建设模式。246户联排别墅屋顶,每户装有1200瓦的太阳能发电瓦片,不仅具备普通瓦片所拥有的隔热防水功能,还能发电。

  站在高处望去,屋顶上的发电瓦片与建筑融为一体,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村民洪刘恩说,这种太阳能瓦片既漂亮又牢靠,还能给村里“挣钱”,真好!

  据了解,李岙村的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291.6千瓦,年发电量为29万千瓦时。到今年4月,已经发电8万千瓦时,村里每月进账2万元。洪国年说,今年上半年雨水太多,影响发电。进入7月酷暑,每月发电量预计4万度以上,村里发电收益有望翻番。

  “像李岙村这样的自建光伏发电项目,根据各级政府的补贴,再加上卖电所得,每卖一千瓦时的电,可收入1.1元。”洪国年说,村里投资光伏发电站,目前花了近360万元,每年收益约36万元,效益还挺可观的。

  另外,李岙村的村民每户每个月可免费用电30千瓦时,这也是光伏电站带来的一项福利。

  “既用上了绿色电能,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了,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可谓一举多赢”,洪国年欣喜地说,对村庄来说,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环境更好了。据介绍,该光伏电站能稳定运行25年,村里10年左右就能收回投资,剩下的年份便是纯收益。而且根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减少标准煤200吨、碳粉尘136吨。

  洪国年说,光伏发电一次投入,长期收益,“但对李岙这样贫困的山村来说,前期基础投入的压力比较大,希望有更多的融资渠道”。

  龙观乡新村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光伏发电与新村建设相结合,非常契合龙观保护自然山水和优良生态的发展路径。乡里有设想,以李岙村为龙头,把光伏发电与区域内大路村、龙溪村等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相结合,打造“光伏小镇”,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样板。

  (余建文 黄莹艳)

  水库上安装光伏发电板:

  发电养鱼两不误

  水库装上光伏发电板,将为慈溪人送来2亿多千瓦时“绿色电能”。近日,慈溪周巷水库、长河水库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正在进行打桩施工。“目前一切顺利,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5亿元,预计能在今年年底前完工。”项目负责人曹永泉介绍,杭州舒能电力“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已在今年年初顺利投产,把这一模式复制到慈溪是他们的新目标。

  渔光互补是一种新型的“立体式”光伏发电形式,只要将光伏面板支架搭建在水面上,就能实现“发电养鱼两不误”。在水库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相当于给水库做了一个大棚。各种淡水鱼可以在电池板下面乘凉避暑,也可以出来透气,水产养殖户还节省了安装大棚的费用。

  这个项目是个“大块头”:总面积4492亩,其中周巷水库1934亩,长河水库2558亩,另需征用土地10亩左右。从全年平均情况估算,该项目年均发电量为2.07亿千瓦时左右,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8万吨、二氧化硫1347万吨和氮氧化合物455万吨。该项目投产后将并入国家电网,能有效促进慈溪市能源结构转型,显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碳排放。

  (项一嵚) 

采访手记

  推进农光互补

  还需更多关怀

  光伏发电,最大的制约是土地资源。而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利用农业大棚、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一地两用”,正是农业、渔业与光伏“联姻”的“感情”基础。

  有资料表明,截至今年3月底,浙江省已建成并网地面光伏电站20个,总规模67.2万千瓦,在建14个,总规模64.7万千瓦。地面光伏电站均采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模式,实现土地增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环境增美的多重效益。

  最近两三年间,宁波市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进“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市发改部门已为“农光互补”项目累计提供了200多万元的补贴。

  农家院落“变身”微型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来自宁波供电公司的数据表明,除去江东、江北、海曙三区,短短3年,全市个体光伏发电从最初的零申请户数猛增到283户,申请装机容量逾1700千瓦,并网户数已有251户,并网容量1562千瓦。这中间,绝大部分项目落地在乡村,为农户增收、减少环境污染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时,也应该看到,发展农光互补型地面光伏电站建设,“缺地”难题仍需进一步破解。有专家指出,如光伏项目按建设用地管理,不仅地方用地指标无法落实,高昂的税费也让项目难以实施。解决之道,在于相关部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制定相关产业技术标准,对农光互补项目的农业资金投入做硬性要求,能源、国土、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实行综合验收、把关。

  在去年的市“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就建议,政府给予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绿色环保能源项目以相关的用地保障,根据规模大小,纳入财政补助范畴。此外,通过由政府投资或导入PPP模式,建设一批示范型项目,提供多渠道融资支持,为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健康发展“护航”。

  (余建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