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海下畈村:垃圾分类扮靓美丽家园

  (陈云松 摄)

  本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章 莉 葛 超  

  

  雨后的宁海岔路下畈村,空气清新,绿意更浓,偶尔还会有几只可爱的松鼠从你眼前蹿过。村庄内的大道或是小路,看不到垃圾,垃圾分类的宣传板处处可见。

  在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下,村民们正在纳凉聊天。“自从垃圾分类之后,村子干净多了。”在村民葛玲翠的家中,笔者看到她正在收拾果皮、菜叶,把垃圾装进一个蓝色的小垃圾桶里。“到了晚上7时,村里的垃圾分拣员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去收垃圾。这已经成了下畈村的一道‘风景’。”村党支部书记周方权说。

  两年前,下畈村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全村设立了15个垃圾投放点,每个点分别配备3个大号的垃圾桶,分别是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绿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和灰色的厨余垃圾桶,规定村民采用“四分法”进行每天按时、按类投放垃圾,即餐厨、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垃圾,每天下午4时至7时是垃圾投放的时间。去年,下畈村还安装了一台餐厨垃圾生化机,村里的餐厨垃圾经过机器加工,“变身”褐色的有机肥料。

  周书记介绍,下畈村的垃圾分类管理分4个片区,主要由女村委、女党员和热心村民来管理,评选出最佳户和最佳片区,设置了“荣辱榜”。渐渐地,全村形成了互督互促、互帮互助、力争上游的良性竞争氛围。

  今年1月,下畈村成为宁波市首批“最洁美村庄”,这给了下畈村村民更大的动力。在原先的基础上,下畈村把农村垃圾分类从“四分法”提升为“二分法”,借助前端分类、定时投放、生化处理,破解垃圾处理难题,从而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有效减少了垃圾入河的现象。垃圾产出前细化分类标准,按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由农户各自完成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源头上的“全民化”保洁行为。分类后垃圾将按照定时定点投放,村民只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垃圾投放至公共垃圾桶,并由村庄保洁人员及时移至垃圾池,实现村庄“全天候”保洁效果,将洁美意识深入到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由于“二分法”标准简单易操作,农户在分类上的错误率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周方权算了一笔账:“以一个1000户的村庄为例,在采取‘二分法’之后,在支付分拣员工资、设备维护等费用后,每年仍可节省经费近12万元。”今年3月开始,下畈村还撤去了所有放置在村里的垃圾桶,仅保留3个公共果皮箱。“村庄干净整洁了,大家都愿意来大樟树下拉拉家常,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村妇女主任葛少玲说。

  今年,下畈村还将延续“美丽庭院”专项行动,通过多层次、微创意、个性化的庭院设计,营造优美的村居环境,并依托慈孝文化,大力发展以“亲子、养老”为两大主题的乡村休闲产业及以“生态暖居”为主题的乡村民宿,打造“花田竹海、生态暖居”的乡村旅游区,推动下畈村休闲产业向纵深发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