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更难立。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品格,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党的伟大精神的形成、发展,是一个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的客观过程。 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进而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炫目多彩,前后相接,已经或正在命名的就有30来种。诸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女排精神、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带有综合性质的中国精神等等。 这个精神谱系,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串接起来。它的价值和作用跨越时空,意义永存。以高度自觉去认识、传承和发展党的伟大精神,党的伟大精神也就转化扩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和前进动力。 地方政府官员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注意处理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目标如何衔接的问题。需求侧管理带有一定的短期性,供给侧管理一定是带有长期性的。供给侧管理更多的事情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空间会更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求管理对地方政府来说有限。但是在改善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供给侧管理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供给侧管理实际上是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长期负责,要求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对地方官员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别把党的工作和公权力搅一起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指出,我们党执政以来党建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所在:长期从事武装斗争的经历,既给执政条件下党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养料,使我们有一个比较高的组织起点;同时,使党建产生了强烈的“革命”路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当不得不同时面对国家和社会时,我们常常难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实际情况往往是,要么身子已成了执政党,思维还停留在革命党,把公权力放到对立面上去;要么一屁股坐在国家权力一边,把党的工作和公权力运行搅和在一起,党政不分乃至养成了离开行政权力就不会领导的习惯。如果说,经历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前一种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那么后一种状况则改进不明显。 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看来,基层党组织理所当然地体现为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延伸。于是,基层党组织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行政功能,变成国家权力的工具和政府的一条腿。虽然这样一来,政府的行政指令能够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但同时,也使得基层党组织很难实际地领导基层自治的发展。这种状况,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转变功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理念,从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化水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