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匠精神”不能流于口号

  张裕杰

  

  “工匠精神”一词,是时下社会关注与讨论的热点。有人把它总结为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有人把它归纳为浮躁时代坚守着的一种匠人情怀;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优秀品质,可以通过宣传、倡导和组织使之流行起来。那么,在推崇“工匠精神”、呼唤“工匠精神”的同时,如何才能把“工匠精神”不仅仅当做一句作秀的口号?

  首先,要让“工匠尊严”成为社会共识。“工匠精神”是以“工匠尊严”得到社会认可为前提的,当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下,他的职业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怎么会有心思去创造“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和“工匠尊严”是密不可分的,并以市场自由和个体自由为前提,两者缺一不可。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及工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保护自由和鼓励创新的市场和氛围,可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有尊严。

  其次,要建立“工匠制度”支撑“工匠精神”。有学者说,中国当前不缺“工匠”,但缺少“精神”赖以生存的制度,我们不能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来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试想一下,一家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工人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新产品刚上市,市场上立即有了大量的仿冒产品,企业一年下来的收益还不如卖一套房子的收益多,此时,企业还能不忘“工匠精神”吗?因此,培育“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像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的榜样激励,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和制度建设。鄞州区有一做法值得推广,该区于今年4月底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实用人才评价暂行办法》,把工作在一线、实际能力强、贡献较大但学历职称不高的“工匠”纳入人才评价培养体系,设立“鄞州金匠”“鄞州银匠”两大荣誉称号,打破了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资历论才的限制,弥补了传统人才评价体系的一块短板。

  再次,发扬“匠心”也要避免矫枉过正。日本人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其中有两条剑指“工匠精神”:过度依赖匠人精神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过于苛求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发挥“工匠精神”可以使产品更完美,然而在“边际成本上升”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产品质量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再一味追求“匠心”,而不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市场实际,最终的产品也有可能有价无市。

  培育“工匠精神”本身不是目的,口号喊得再多也是空乏的。“工匠精神”这种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其实离我们每一个人并不遥远,不妨先将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回归各自的职业初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