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委“请喝茶”,是种啥滋味?

  黄明朗

  

  某日,温州市纪委领导和某单位“一把手”摆上两杯清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位“一把手”走出办公室,忍不住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他想:幸好纪委及时提醒,要不然等犯了大错,后悔就来不及了。今年上半年,温州有39名市管干部被纪委约谈(7月15日《钱江晚报》)。

  这是最新一条纪委请人“喝茶”的新闻。说起“喝茶”,还真有点历史。2011年,杭州市拱墅区纪委试行“喝茶”新政时,曾引发轩然大波。当然,同是“喝茶”,温州纪委是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拱墅区纪委则在运河旁一座茶楼里。对拱墅区纪委所为,赞之者称:氛围相对轻松,能让干部说出以往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充分发挥了反腐倡廉作用。但更多网民是担心甚至“疑窦丛生”:“去茶楼是要花钱的”“反腐就是喝茶”“存在通风报信嫌疑”“茶喝了、话谈了、钱送了、事没了”……从那杯“茶”里咂摸出“怪味”甚至“馊味”来了。然而,4年过去,在杭州,不仅拱墅区纪委坚持了下来,还被西湖区、富阳区直至杭州市纪委“拿来”,去年杭州“请喝茶”者达138人。今年,温州纪委也加入“喝茶”行列,说明“喝茶”的确有好处。

  网友关注纳税人的钱是否用得其所,这可以理解,但似乎有点“想多了”。杭州请138人“喝茶”,每次3人,每人28元,一共花费办案经费1.16万元,人家都进入“万亿俱乐部”了,用GDP的亿分之一“防腐败”,实不为过。我们不应纠缠这些枝节问题,而主要应该关注“喝茶”取得的效果。

  “喝茶”可以防止“好同志”变成“阶下囚”。拱墅区纪委透露,“请喝茶”者有7种,但“提醒、关爱”那些“有不良传言的”官员才是最主要的初衷。温州市纪委“请喝茶”的对象,也是在收到一些情节轻微、细节笼统的举报线索后才启动这项程序,这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可能标志着某些党员干部正处于“好同志”与“阶下囚”之间的关键阶段,如能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或许能够有效避免一些问题由小积大、由违纪变成违法,甚至避免一些贪腐案件上演。而且,这样做对于举报者也是一种“激励”,可以让更多人参与举报、反腐,形成对腐败分子“人人喊打”的局面。

  “请喝茶”还有多种功效。温州市纪委每次“请喝茶”前,都会“量身打造”。对有问题的人,当然要抓早抓小,对不存在问题的人,要求他们正确对待群众监督,进行一次党规党纪再教育,警钟长鸣。杭州市纪委对问题多发、存在一定廉政风险的领域和官员进行预警告诫,促使其公正廉洁执法。比如,碰到办婚宴怎样才不违纪,啥样的加班可以拿补贴之类问题,纪委借助“喝茶”答疑解惑,使“喝茶”者顿开茅塞。杭州还有同志自己找上门要求“喝茶”,比如,基层纪委提供监督信息或某些违纪线索;有些积极工作的同志难免有些缺点错误,为某些心术不正者所不容,轻者讽刺挖苦,重者恶意中伤,遭受委屈,要求说明问题,自证清白,通过交流,话说清了,理辩明了,受到纪委鼓励,体会到组织的尊重和呵护。温州也有这种情况,通过正面教育保护干部做事创业的积极性,“防止坏人诬陷好人”。让那些“没事”的人有一种“解脱”的感觉,这“茶”便喝出甜味来了。

  有人质疑:“喝茶”反腐太“温和”,会使纪委丧失威严。拱墅区纪委坦言:“请喝茶”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冷酷”形象。当然,到时候该唱白脸唱白脸,多数“摊上事儿”的人,一旦受邀心里多半要打个激灵,进得茶室,纪委同志可没那个闲工夫,不会闲聊“今天天气哈哈哈”,而是“咬耳扯袖”,直陈利害,最终让拿到手的退出来,吃下去的吐出来。“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使那些人“红脸出汗”,这“茶”便喝出苦味、涩味来了。再说了,纪委正风肃纪,并非只有“喝茶”一种方式。2015年,杭州对“四风”问题保持高压态势,受理信访举报8300件,立案1597件;处分党员干部1442人,其中厅局级4人,县处级57人;开除党籍592人,开除公职54人,441名党员干部被追究刑责。够“威严”吧?可见,纪委既需要霹雳手段,也需要春风化雨,“喝茶”就属于后一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