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开放周刊·国际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事精致 便能动人

———访日本传统手工艺友禅染工房

冲绳城间工房中,匠人手绘友禅染图案。(盛羽 摄)
  上原先生的友禅染作品。

特约撰稿 林达亚 盛羽   

  编者按:中国传统染织艺术包含了织、绣、染、印等工艺,仅就我省而言,为大众熟知的就有国家级非遗桐乡蓝印花布工艺及省级非遗彩色拷花工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些传统染织艺术与其他工艺一起共同组成了国人的服饰文明。

  在“机器换人”、高效为王的当下,传统产业渐趋没落,手工匠人面临一种怎样的抉择与守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报特约宁波大学家纺系副主任、我省非遗项目彩色拷花研究学者、《土色生香———桐乡彩色拷花工艺研究》作者盛羽及其夫人林达亚(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教师),畅谈日本传统手工艺友禅染的文化交流之旅。

  友禅染:日本传统的印染技法,起源于350多年前的京都。传统友禅染从手描到完成需要经过26道工序,成品极尽绚烂繁华。

  

  怀揣着一颗崇拜匠人的心,去日本拜访传统工房一直是我们的梦想,这个暑假终于成行。

  此前,由于对传统服饰工艺的喜爱与研究,我们结识了日本文化学园大学教授、热衷中日友好交流人士斋藤光弥,也是从他的口中,系统了解了日本的友禅染。

  作为日本的一项传统染色技法,友禅染与中国的蓝印花布、拷花印颇具可比性。对后两种工艺,我们已熟稔于心,那么,日本友禅染在当今又有怎样的传承?经斋藤先生与东京艺术大学上原利丸先生从中穿针引线,最终促成了我们这次友禅染的考察之行。

  现代都市,邂逅“过去”

  首站来到了东京艺术大学,校园坐落在美丽的上野公园的一角。染织系菅野主任介绍,该专业每年只招收个位数的学生,极其难考,相对应地,毕业生质量也极高。以本科生的毕业创作为例,从染线到织布、从图案设计到最后的作品完成,一律由学生采用传统技法亲力亲为。这让一行都是老师的我们,也不禁为其染织技艺的现代传承而折服。

  经友禅染工艺绘制的高级和服,则一丝一缕都凝聚着手工匠人的祝福与心意。

  在松户市,传统工艺名家中泽英高先生为我们讲解了友禅染的历史、制作过程、使用材料、难度和独特之处;艺术家村上守治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采用这种传统工艺用于现代绘画的创作。眼前,一幅幅精美绝伦又富有现代气息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传统的新生。净手后,我们近距离地触碰那纹样的对接、图案的设计、颜色的运用。大豆与糯米制成糊用于封闭面料,大豆汁用来调和染料,各种排刷则用来染色……晕染自然又极尽精巧,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

  走在几代人共同守护的染工房,你总能邂逅“过去”的故事。

  院子里,迎客的是一棵上了年份的高大树木,叶子树皮均可染色。主人说这叫福木,是友禅染中黄色的最佳选择。小纹工房还保留着传统的泥地、使用的木板是整块的桦木,经几代人触摸,泛着淡淡哑光……一切井井有条,在这安静的小镇里,时间像是静止了。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工艺就徘徊在现代文明的生活里。

  最年轻的一辈传人是35岁的儿子,他为我们示范了小纹染的过程,贴布、对版、刮糊,两手上下翻腾,应对自如,又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恍惚间,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的当代“面孔”。

  匠人们坚信,工序或许可以被现代科技所取代,然而那份将敬畏融入作品的匠心,却不应被时代抛弃。

  继往开来,在情在美

  在另一间工房,大学教授、知名友禅染艺术家上原利丸先生与夫人已经守着它过了大半辈子。

  连日来,本以为已习惯了日本式的精致,然而走进先生的工房,我们还是不由得连声惊叹:原来工房也可以如此美好!老师依照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工艺要求而精心布置。在这里,学术与传统,艺术与生活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明和有序,看到了细致与温情。交谈中,先生拿出了早年间亲手为女儿们做的和服。

  日本女孩在三、五、七岁的时候都有穿和服到神社祈福的习俗。从父母手里传承下来的和服,是一份家族的寄托,更饱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祝愿。先生有两个女儿,他亲手给每人做了两件和服。丝织物的柔顺,雅致而富含寓意的图案,在上原先生的笔下,松、竹、梅、蜻蜓、蝴蝶这些简单的元素,变得精致而巧妙。被惊蛰唤醒的昆虫,带着朦胧复苏……不事张扬却又淡雅高贵。在胸口、后背、下摆处及缝份拼接处,其计算之精准,细节处理之微妙,无不令人叹服。一针一线,均一丝不苟。

  技近乎艺,艺近乎道,匠心唯在情与美。或许唯有如上原先生、村上先生及中泽先生般,管住了心,守住了神,愿以一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传统手工艺才能得以完美地保持和传承。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