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四明周刊·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论语》里的君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薛显超开讲
  (朱英炯 摄)

  顾玮 吴央央 整理   

   

  志于道,据于德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面对社会的种种乱象,他开出的药方是恢复周礼。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讲究“克己复礼”。具体言之,就是向内以君子为追求目标,以仁、义、礼、智、信为标识;向外则是追求王道和仁政的实施。为此,我们看到孔子一生行迹都围绕这两方面,一是广收门徒,另一则是遍说诸侯。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理想没有实现,但是儒家思想经过整合发展留存了下来。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其后千年的儒家正统奠定了基础。宋代推崇理学,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参考书目,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影响深远;明清基本延续了这种情况。伴随着儒家思想的正统化,孔子被称为“圣人”“至圣先师”等。“五四”以后,人们开始反思中国的贫穷落后,御用化的儒家思想首先受到冲击。近些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体现出一种时代、人心的需要和呼唤。

  “君子”是《论语》的核心关键词,很多篇目和君子成仁之道有关,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如果这样列举稍嫌零乱的话,我们便勉为其难找一句话作为纲领,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是先秦理性觉醒后诸家的共同选择,儒道各家都予以推崇,内涵虽有别,但相信规律、相信人对于这个规律的把握,却是共同的。道对君子很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是道毕竟稍显玄虚,所以孔子很实际地讲“志”的问题,志就是立志,就是用心的方向,有了这个方向,就不该被别的东西扰乱。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据于德”,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德行是一种修为,表现为谨慎戒惧和礼乐和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强为之辨,可以分慎独与明礼两个部分,前者修于内,后者发于外。孔子有“日三省吾身”的教诲,还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种反思反省是儒者进德修业的必要前提,更进一步就成为《中庸》中所说的慎独了。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前面我们说德行的外显还有个礼的问题,通常印象中礼是一种外在的规定,就像礼法常常连用一样,我们也确实在孔子思想里看到礼的外在性,如“不知礼,无以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等。作为礼仪之邦,无论是庙堂还是山林都有着五花八门的礼制规定。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孔子那里,他实际上更强调礼的内在性、自发性。礼当然要具备一定的形式,但是比形式更重要的则是内容。

  依于仁,游于艺

  “依于仁”,仁是个大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说。《中庸》记载,孔子对鲁哀公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就关系到一个孝悌的问题。《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中提到孝有19次之多,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强调的就是一个孝的衡量标准,供养是必要的,但供养并不是孝,还要有敬,敬就需要从内心出发。孝悌的范围仅限于亲族内,那么这以外呢?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孝悌与忠恕,仁的精义就是爱人。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这几样是君子的必修课。《论语》还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游于艺”与“成于乐”相通。陈望衡认为“游”具有无功利、娱乐特性,因此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想象的快乐,是“神游”,它超越了生理感觉和物质功利进入更高的心理层面。著名的“吾与点也”的故事,讲孔子与四个弟子之间的对话,孔子欣赏的不是子路的治理千乘之国的政治功业,不是冉有的使百姓皆知文明礼貌的教化,也不是公西华的尽善尽美的祭祀,而是曾晳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仁学的超越性质,呈现了对人生境界的最深的洞察和最高的体悟。

  当然,仅凭这几条并不足以涵盖孔门儒学的精髓,也不能涵盖君子之道的方方面面,我们从《论语》的字句当中还能体察更多。

  2000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在今天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复兴儒学的背景下,《论语》在指导立身、为学、行世等方面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薛显超 1981年生,内蒙古赤峰人。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兼任研究员。致力于古代文学、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15篇,主持各类课题6项。

  好声音

  ———“道”是先秦理性觉醒后诸家的共同选择,儒道各家都予以推崇,内涵虽有别,但相信规律、相信人对于这个规律的把握,却是共同的。

  ———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德行是一种修为,表现为谨慎戒惧和礼乐和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强为之辨,可以分慎独与明礼两个部分,前者修于内,后者发于外。

  ———2000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