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

  目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已处于工业化后期,产业开放程度高,但仍以国际化生产为城市的主导功能,同时城市建设处于扩张期。结合城市国际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今后,宁波城市国际化宜集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引进创新、管理、专业领域的关键人才,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美化社会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推进与国内外相关城市的战略合作。

  依托贸易、物流业基础,围绕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商业与人居环境,以服务、管理、协调为核心,强化城市对金融机构、公司总部、高端人才以及各类综合生产性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的集聚能力,通过优化布局规划、完善政策、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宁波在东亚国际城市体系中的能级和地位,扩大宁波在东亚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郑醒尘

  

  一、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国际化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城市国际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在扩大,大量劳动人口迁入各类城市和城镇体系。  

  二是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显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大量高端人才和低端劳动力同时涌向大城市寻找机会。

  三是发达地区城市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资本、货物、原材料、信息、劳动力等要素的生产与国际化集散能力在不断提高,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适应能力较强。

  四是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将先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根据工业化演进理论,在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后,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制造业。沿海发达地区城市之间的市场分工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法律、贸易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占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高端人才向国际城市集中,金融资本、产业集中继续快速向国际城市集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机构向国际城市的商业核心区集中。

  二、推进宁波城市国际化的指导思想

  1、深化以人为本思想

  一是通过建设一流的城市商务环境,营造一流的城市人居环境,形成一流的城市文化环境,重点强化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商务客人的服务机制,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二是通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鼓励居民参与基层社区管理。借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协商、协调的国际经验,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管理,鼓励外籍人士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融入当地社会。

  2、拓展合作共赢理念

  通过推进合作,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一是推进宁波与国内外相关国际城市之间的战略合作,学习发展经验,推进产业衔接,接受产业辐射与转移,完善城市之间国际服务功能网络。二是推进城市内部行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拓展服务行业的辐射范围、扶持跨行业的一体化合作等途径,培育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与支撑功能,并形成功能配套完善的综合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引进技术创新相关的行业机构,如研究机构、设计机构、检测机构、专业培训机构等,扶持各类创新机构与宁波都市圈的各类企业合作,与传统生产企业合作,整体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三是推进区域内部企业之间合作,围绕加强城市与所在区域的经济联系,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政策鼓励,推动城市服务业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带深度整合、互动发展。

  3、坚持服务功能导向

  顺应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二是围绕提升城市的国际服务功能,在巩固贸易、物流等支柱功能的基础上,强化对金融、信息、法律、软件开发、工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的扶持与引进力度,尽快形成规模,发挥先导带动效应,尤其要发挥金融业的桥梁与支撑作用,通过引进金融机构带动引进相关国家的服务业外资来甬。三是促使城市各类服务业综合配套,提高整体效能。在城市各功能区应注意推动公共交通换乘、住宅小区、办公区、综合商业区、教育设施、公园绿地、公共广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配套,避免功能单一造成生活不便或交通拥堵等问题。四是需要政府进一步充实服务内涵,围绕企业和市民两大对象,按照服务发展和服务群众两大导向,通过完善政府服务机制,推进城市功能整合,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发挥城市发展战略、专项规划、关键基础设施与投资项目的导向作用,引导、协调相关行业、企业有机集聚,提升整体功能。

  三、加快提升宁波国际化水平的措施

  1、提高效率,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转型需要,把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由生产交通骨干网络转向生活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综合运用经济、社会、交通管制等手段疏导出行交通方式,提高城市综合交通效率。为此,必须加强综合交通建设。一是完善步行、公交汽车、轨道交通、小汽车、航空交通之间转换连接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停车场、连接通道与换乘中心、换乘站点的配套建设,提高换乘效率。二是完善配套商业功能布局。通过在车站附近规划建设综合服务设施,提高轨道交通利用率;地铁网络与相关商业街、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相连接,形成以地铁站点为节点、由地下交通空间和商业设施组成的综合空间单位。

  完善综合规划,注重交通政策与产业政策、城市规划、环境政策相结合。加强土地开发与交通规划结合,重点发展环状加辐射的公共交通线路,形成多核城市结构。交通枢纽与大型综合开发项目结合,依托地铁主要站点规划综合住宅、办公、会展、体育、文化等项目,配套建设大型停车场,形成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商业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集约型城市社区,实现多种三产形态的结合,避免商务办公项目或住宅项目的单纯集中,重点发展商住混合多功能区。同时,重视区域宏观规划,为未来物流业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2、突出关键支撑,着力培育核心功能产业

  培育核心功能产业,是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关键。要加强专业招商,着力培育核心功能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核心功能的支撑,要通过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城市对要素全球化流动与集聚流动的控制、协调、服务能力,发挥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金融业是一个拥有自己产品和流通范围的服务产业,在城市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既是支柱产业又是先导产业。同时,各国金融机构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充当了桥梁作用。宁波要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必须大力优先发展金融业,并形成充分竞争氛围,提高整体效率,要加强金融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优先引进国内外各类银行、保险、会计、审计、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重点从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引进上述行业的知名企业在宁波设立分支机构,发挥这些机构的投资服务作用,为这些国家的服务业投资向宁波输出提供服务。

  创新政策,大力促进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加强服务业的功能规划,形成产业导向目录,推出配套政策,并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建议实施地区总部、行业基地、港口优势等战略,吸引关键行业国内外龙头企业在宁波设立地区总部,发挥宁波的保税港区等政策优势,争取使宁波成为国际货物中转基地和国际贸易的后台服务基地。

  优化城市商务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营造便利、高效、全功能、低成本、综合型商务环境,完善与生产性服务业配套的各类服务业。商务环境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通过营造便利、高效、全功能、低成本、综合型的商务环境,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是要实现功能综合配套。围绕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业务特点,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产业以提供生产性服务业所必需的中间产品。二是要实现布局科学合理。根据现代绿色城市的发展理念与成功检验,应保证商务办公与住宅、交通节点、公共停车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园绿地、开放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并配套发展设计研发、教育培训机构。三是要实现设施齐全完备。在产业功能方面,注重吸引高科技、信息交流、文化设施以及具有较大人气积聚度的会展、体育娱乐功能性产业设施。四是要实现衔接便利快捷。五是要实现机构集中高效。在城市CBD的核心地区,应保持较高的土地开发强度,使各类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公司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方便高效,防止因空间分离受制而影响正常运作。

  3、借鉴先进国际城市经验,优化中小企业发展机制

  立足于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培育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增强产业活力与竞争力,促进产业融合,形成范围经济效应和集群效应。应借鉴先进国际城市经验,优化中小企业发展机制,推动重点领域的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通过融资、政策扶持、专家指导、信息帮扶、市场拓展帮扶等措施予以支持。通过政策创新,政府通过专项补贴、组织培训、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网络采购平台等途径加以扶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理顺利益机制,吸引各方参与。政府牵头,整合高校、协会、企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政府投入带动效应,提高大学参与深度,发挥大学的人才载体、知识源泉、创业孵化、合作中介、试验基地功能,并通过配套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投资回报。

  4、统筹两种资源,拓展城市共赢合作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其中,金融业在其中发挥引资桥梁和服务主体的关键作用,反映出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紧密相关性。美国、日本、欧盟是全球的主要资本输出地,跨国公司是服务业国际化的神经中枢。应围绕创新招商机制,重点实施三大城市合作战略。

  一是远交战略。与香港、新加坡以及日本、欧美的国际城市加强战略性、功能性合作,接受服务业投资转移。

  二是近合策略。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在上海大都市圈服务业体系的发展机制中整合优质资源。推进与周边地区的互补互动发展,加强大都市圈的区域性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联系的密度和效率。与上海形成同体互补发展机制。争取在上海的高端服务企业在宁波设立分支机构,上海高端服务业的辐射范围向宁波延伸;与周边城市特别是宁波都市圈内周边城市乃至周边省市形成一体化分工关系。

  三是联动战略。在宁波区域内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发挥相关行业的载体作用,发挥企业发展主体作用,发挥关键高端人才的行业灵魂作用。通过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及政策优势,推进深度合作。

  5、顺应客观规律,创新城市经营机制

  一是创新城市行销策略。以积极主动吸引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为导向,通过城市的国际化宣传推广,吸引国际服务业相关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高端人才到宁波。

  二是改进外商投资公共服务。针对重点引进的服务业,政府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市场调研、公共关系、投资信息等服务,为服务业外资进入宁波提供便利。

  三是健全国际咨询机制,通过设立国际经济顾问团、投资咨询会议等方式,组织知名跨国公司CEO、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学者、杰出专业人士等,为改善宁波的经济政策和投资环境提供建议。

  四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完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多功能商业中心、城市广场、雕塑、绿地、滨水区等公共设施。

  6、坚持创新城市服务体制

  加快提升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也须顺应城市国际化的新要求,创新城市服务体制,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缩减行政审批,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三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

  四是完善电子政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政府信息上网向服务上网的转变,争取电子政务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是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和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  

  七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八是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加强“信用宁波”特别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市场规范有序。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