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4.0:农业和工业“去哪儿了”?

  陈 宪           

  德国提出的“工业4.0”,现在是一个热词。但是,德文原文的“Industrie4.0”,究竟该译为“工业4.0”,还是“产业4.0”?也许有人会觉得,译为工业还是产业,没有必要那么苛求,这里的工业和产业是等价的。但在全社会意义上,可能会引起误解。毕竟在很长时期里,我们所说的工业只是一个主要对应制造业的概念;产业则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仅指制造业。这不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和把握产业演进、产业革命以及如何思考和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的问题。

  

  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说,真正的农业“95%靠科学,5%靠耕种”。2015年举办的以色列农业科技展览会上,各家农业科技公司提供了什么?主要是这么几类:第一,各种解决方案,涉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工程设计和施工、农业设备安装和服务,甚至还有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育的大数据分析方案,以及工程、设备的融资或租赁方案,等等。第二,技术与设备交易。第三,工程承包,如滴灌工程建设、“智慧大棚”安装。在如今的工业科技展览上,大致也是这些内容:解决方案,技术交易和工程建设。所以,我们可以说“农业没有了”,再假以时日,也可以说“工业没有了”。这些当然只是现象。

  从本质上看,“农业没有了”是技术进步条件下产业融合乃至全产业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现象要放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才能得到认知和把握。自工业化开始,农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就已经开始,机械化的工具进入农业的生产环节。此后,电气化、信息化的工具和服务也陆续拥抱农业,直到今天在以色列看到的农业智能化,其实还包含着工业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至此,在农业的产出即农产品上,土地和劳动的作用都显著地下降了,科技、服务、人力资本的作用显著地增强了。

  这在美国那样的大规模农业国家、以色列那样的农业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率先凸显出来。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科技、服务和人力资本对农业的作用也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农业就越来越像其他产业。之所以像,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内涵,那就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和服务。由此可以发现,智能化是先由概念到解决方案,再到智能技术(包括制造技术和服务技术),进而形成为客户使用的智能化产品或服务。

  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趋势就是产业融合,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今天的农产品、工业品和各种服务,几乎都是在全产业融合中生产出来的,这意味着全产业融合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体系。但是,由于用数据反映产业体系演变的统计体系总是滞后的,导致我们仍然按照农业、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认识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事实上,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一、二、三产业或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类,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产业发展内涵,而且会产生各种错误认识和政策。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单打独斗,历经数千年,进步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搭上工业革命的快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在大规模农业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标志的制造业发展,是在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生产性服务业突飞猛进的裹胁下得以实现的。服务业一方面依赖国民收入提高,带来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异军突起的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解释。

  所以,三次产业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是序数词,本身就蕴含着产业演进的深意:首先是制造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其次是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再次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关键变量,引发一、二、三产业的革命性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架构,进而提高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产业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路径。在三次产业的框架中观察过去数十年的产业发展,可以发现,由专业化分工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壮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长最快、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贡献最大的产业。

  然而,过去的一个时期,我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知存有偏颇,仅仅将它视作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部门。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2.5产业”的说法,就是这种认知的具体表现。其实,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为全产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农业和制造业都是其提供服务的对象,服务业自身更是其最大的服务对象。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