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海葛家村:

村有“木樨”展新姿

  何国进 摄

  本报记者 孙吉晶 宁海记者站 蒋 攀 通讯员 王晓娜   

  盛夏,骄阳似火。在宁海大佳何镇葛家村,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更火,村庄内不时可见施工场景,“农事中心”“桂引路”“天香广场”“花径”等景观已现雏形。

  修水渠、搞建设、整治环境,十年间,葛家从山岙里的一个落后村“蝶变”成为中心村、精品村。如今,以“桂花”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转身始于治理“脏乱差”

  在村民葛雷火的记忆里,十年前葛家村的溪流、沟渠、路面垃圾遍地,杂草丛生,内涝严重。每到台风天,几乎半个村庄会被水淹没,由于水渠只有1米深,根本来不及泄洪,太阳一出来就臭气熏天,脏乱不堪。2005年,葛海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承诺带领大家修水渠、搞建设。一年后,宽3米深4米的泄洪水渠建成,葛家村从此告别一遇台风便内涝的噩梦。

  建设村庄不难,难在改变村民乱扔垃圾的习惯。2008年,葛家村开始集中精力改变村庄面貌。“当时大家都习惯了脏乱差,把垃圾扫到门前就不管了。”葛海峰说,为了提高村民自觉性,他们想了个“笨”办法———“守株待兔”。安排村干部轮岗值班清运垃圾,碰到村民随地扔垃圾立马当面清理。面对村干部亲力亲为,村民们也改变了随地乱扔垃圾的旧习。

  2015年,葛家村开始在全村推广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两分法”。活动开始,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以各种理由“不想分”。村干部仍采取笨办法———手把手地教。

  套着红袖章,拎着火钳,村干部葛诗富挨家挨户做示范。“其实垃圾分类很简单啊,将客厅垃圾桶里的香蕉皮、西瓜皮和厨房里的纸巾、啤酒盖拎出来,这样就把其他垃圾跟厨余垃圾分好了。”村干部们不厌其烦,当初不配合的部分村民逐渐从抵制到接受,有的还成了全村606户家庭的垃圾分类“示范生”。

  “蝶变”缘于“绿色银行”

  “我有200分,相当于20个积分,换了一袋洗衣液。”在葛家村的爱心超市,挤满了来兑换积分的村民。葛阿姨换来了洗衣液高兴地说,她的绿色账户上的每一分,都是她平时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活动积攒下来的。

  今年6月,为激发全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村里专门制定了《葛家村垃圾分类绿色积分银行管理标准》。村委会主任葛太峰介绍,村民们做到“门前三包”、积极参加环境整治活动、垃圾分类投放正确、家里干净整洁这些都有分数加,10个分数可以兑换1个积分,凭积分可在村“爱心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

  “村里被分成13个责任网格,我是第8个网格的网格长。”村民葛万永说,网格里有网格长、监督员、评分员,都是从村民中选举产生的,负责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巡查监督和考核评比。每周一是“全民洁净日”,每月15日是“环境提升日”。在这几天,网格管理员会巡查全村,村民积极投入环境提升工程便会获得相应的积分。月底,每户的分数会在荣辱榜上公布,并评选出优秀户、进步户,给予相应的奖励,相当于村民们用平时的行动往“绿色账户”里存了钱。

  “这个办法一实施,就得到了全村老百姓的支持,自觉搞卫生、垃圾分类的热情更高了。”葛太峰说,如今的葛家村,村民齐心美化环境,路不见烟头,溪不见漂浮物。

  村有“木樨”展新姿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笔下的桂花,仿佛穿越而来,落在这个山岙里的小村庄。经历几代繁衍,独木成林,美得实实在在……葛家村有一棵70年的老桂花树,如今葛家村的房前屋后,人人都种起了桂花树,驱车沿石门公路一路向东,便能看见800亩桂花林。

  每个村都会有自己的村庄文化,桂花树就是葛家村的“形象代表”。桂花以前叫木樨,曾有首诗写道“木樨树兮,常绿小乔。箫鼓追随,诗言碧霄。木樨桂兮,蕊白自骄。岂可近观,清香远飘。木樨花兮,美人亦娇。试问青天,舍我何朝。”为了发挥桂花的最大效益,村干部们又开始着手打造桂花林、办桂花节。

  沿着桂引路走到溪岸边,就能望见村民们正在对岸的工地上砌砖搭瓦,农事中心已造了一层,“九宫格”广场已近完工。“桂花节活动方案都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策划的,老百姓都很支持。”葛太峰说,9月份,村里要举办桂花节,大热天都没有停止施工。

  “村庄变美了,旅游的人才会来,到时候我们老百姓就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村民葛贵文对葛家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