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2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春芳老师
的故乡情

  毕春芳(图左)与弟子、原鄞县越剧团头肩小生戚小红合影。
  2010年10月,王文娟、毕春芳(右一)、金采风、吕瑞英四位越剧表演艺术家应邀来宁波参加“漫谈越剧人生”讲座。

  孙世基           

  

  笔者跟毕春芳老师结识,已整整32年了。今年7月14日,我作为宁波市剧协越剧研究会会长,带了一批会员赴沪观看为毕春芳90岁大寿举办的越剧毕派艺术专场演出,回甬刚刚一个月,就传来了毕老师辞世的噩耗,心情非常悲痛,历历往事浮上心头。

  1983年,时任《宁波日报》副刊部主任的周律之老师向我约稿,叫我写一篇《越剧在宁波》的文章,我去跟当时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越剧老前辈毛佩卿商量。毛老师建议我去找上海原《申报》记者汤笔花先生,说汤先生熟悉上海众多著名越剧演员。为便于采访,周律之老师特地为我开了一份《宁波日报》通讯员的介绍信。到上海见到汤笔花,发现老先生年纪足足比我大了40岁,好在我俩都是越剧迷,所以一见如故。汤先生热心地把上海许多著名越剧演员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抄给我,并事先用电话跟她们联系好。此后,我每年去这些著名越剧演员家中一一拜访。

  笔者第一次拜访毕春芳老师是在1984年,得到了她和她丈夫吴佩承先生的热情接待。此后我几乎每年春节去上海拜访他们。1993年4月,宁波市剧协越剧研究会成立,笔者担任研究会秘书长,邀请毕春芳老师担任研究会名誉会长,毕老师欣然接受了。从此,笔者跟她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增多,书信往来也更加频繁。1996年,笔者根据多年来访问毕老师积累的资料,写成《甬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一文,先后发表在《戏文》杂志1997年第2期、第6期。2012年2月,该文又收集在笔者著的《甬江论戏三十年》一书中,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毕老师曾跟笔者谈起过她的身世。她的故乡是宁波江东区仇毕村,原属鄞县。她父亲叫毕安生,12岁离开故乡到上海,在轮船上当学徒。学徒期满就长年累月地漂洋过海,在外国轮船上当海员。由于当海员收入微薄,29岁才回故乡结婚。毕春芳的母亲名叫钟杏春,原鄞县潘火村人。父母亲结婚后不久,回到上海,租住在虹口区元芳路(现商丘路)一家豆腐店楼上后楼的一个小房间里。1927年7月14日,毕春芳出生在上海这个贫困之家。

  1937年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10岁的毕春芳跟着母亲和哥哥逃难回宁波故乡。当时她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只有两个姑妈。大的叫金娣,小的叫银娣,因为她们出嫁在邻近村庄,常来看望和照顾他们。小姑妈银娣是个越剧迷,她曾多次带毕春芳去附近的祠堂、庙宇看越剧,并把每本戏的内容讲给她听,使少女时代的毕春芳懂得了许多越剧剧情,进而爱上越剧。翌年春节,小姑妈银娣还带她走进宁波城里最大的戏院天然舞台,观看著名演员筱丹桂为首的高升舞台班子演出的《华丽缘》。筱丹桂精湛的演技,给毕春芳留下了难忘印象。

  1939年下半年,毕春芳回到上海不久,就进鸿兴舞台科班学艺。毕春芳天资聪颖加上学习刻苦,不久就在科班里崭露头角,师傅开始叫她演主要角色。1943年毕春芳出科后,曾去过很多越剧团。1948年9月以后,她先后参加了以袁雪芬为首的雪声剧团,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东山越艺社,并担任二肩小生。毕春芳眼界大开,艺术上得到很大的提高。1950年年底,毕春芳离开东山越艺社,到恩派亚戏院参加合作越剧团,担任头肩小生。与她搭档的头牌花旦戚雅仙是余姚人,跟她同岁,在艺术上已经自成流派。该团编剧红枫、傅骏,作曲贺孝忠也都是宁波人,他们共同为毕春芳形成自己独特的毕派艺术作出了贡献。

  在合作越剧团期间,毕春芳先后塑造了《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血手印》中的林招得、《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三笑姻缘》中的唐伯虎等数十位动人形象。毕派唱腔发声清脆而富有弹性,唱喜剧明朗纯朴、流畅洒脱,唱悲剧低回抑郁、缠绵哀伤,字字清晰、情深意切,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二十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前期,是毕春芳演出事业的黄金时代。她在上海金都大戏院的演出,年年月月客满,每天一票难求。1961年4月5日至4月25日、1964年4月2日至4月26日,上海合作越剧团两次来宁波天然舞台演出《王老虎抢亲》《血手印》《丰收之后》,轰动一时。当时一天日夜两场演出,购票仍相当困难,有的观众为了一睹毕春芳风采,竟在天然舞台门口熬夜排队。

  毕春芳成名后,始终不忘家乡的越剧事业。1987年她收原鄞县越剧团头肩小生戚小红为徒,悉心指导,使戚小红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得到提高。翌年该团排演越剧传统戏《玉连环》,戚小红在剧中饰演赵云卿一角,从唱腔到表演都极像其师,到上海瑞金大戏院演出,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1999年1月28日至30日,宁波市举办中年著名越剧演员精品剧目回顾展。1月27日,市文化局派笔者去邀请傅全香、张桂凤、戚雅仙、毕春芳、金采风5位老艺术家来甬担任艺术指导。翌日上午,笔者与5位老艺术家同坐一辆小汽车,行驶在沪杭甬高速公路上。车上,笔者向老艺术家们介绍起近年来宁波的变化,特别说到了毕老师的故乡———东郊乡仇毕村,“五年前我去过仇毕村,还能看到稻田、河流、石桥等江南农村风光;最近路过仇毕村,仇毕村和市区已经连成一片,连毕老师的外婆家———潘火也快变成宁波市区了。”听到自己娘家的变迁,毕老师高兴得合不拢笑口。笔者知道戚雅仙老师原籍余姚,金采风老师原籍鄞县,她们对宁波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毕春芳老师非常平易近人。2004年1月27日,应笔者邀请,毕老师携丈夫吴佩承欣然来到宁波市工人文化宫,参加“欢迎毕老师演唱会”。毕老师的弟子戚小红首先迎上去跟恩师亲切握手。接着,市剧协越剧研究会的许子龙、徐洁明、沈富良也纷纷迎上去与越剧大师握手言欢。笔者向毕老师介绍:许子龙老师是我市著名越剧老前辈,她老人家也唱毕派。毕老师听了客气地回答:“我跟许老师不是师徒关系,而是姐妹关系。”当天,宁波越剧研究会的70多名越剧迷见到了毕派宗师,演唱会在一片欢乐声中举行。待许多越剧迷和本会几位副会长演唱完毕,毕老师登台演唱了一段《白蛇传·断桥》。毕老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激起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把演唱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2009年4月26日,宁波市戏剧家协会邀请毕老师回乡参加“纪念毕春芳从艺70周年”庆祝活动,并举办“毕派”艺术研讨会,高度评价了毕老师为我国越剧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与此同时,江东区文联和鄞州区文联也分别为举办了庆祝活动。其间,市剧协越剧研究会承蒙张惠春、沈富良资助,出版了画册《春韵》,以图片形式介绍了毕春芳的艺术人生。

  1993年6月,越剧研究会创办了一份《宁波越剧》报,从创刊号到279期,笔者将每期报纸寄给毕老师,让她老人家及时了解家乡的越剧动态。上月7月8日,笔者还给她打过一个电话,“毕老师,最近寄给您的那张‘宁越报’收到了吗?”她回答:“收到了,谢谢!”“7月14日我想带一批会员来上海观看毕派演唱会,向您祝寿!”“这次演唱会戏票不太好买”,“我已叫丁小蛙(毕春芳弟子)给我们把戏票买好了。”这短短几句,也成了我和毕老师的最后一次对话。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