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 著 中华书局 2016年7月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楼先生认为,最近几年,我们都在强调文化自信,但近百年来,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实际上是有所丢失的。他认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对文化有所了解。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要想建立起文化自信就很困难。 |
 |
《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 储朝晖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3 本书的观点是,我国教育在价值观上要从国家主义转向以人为本;在体制上要从国家包办转向多元主体;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基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在评价标准上要走向多元与自主;在教学改革上要为生活而教育,提出让教育者做自己教育的主人。 |
 |
《良知之道:王阳明的五百年》 余怀彦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6.4 作为研究王阳明的著名专家,作者提炼“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学精粹,阐析其现实价值。 |
朱晨凯 中国文化是什么,平时我们看到过很多词语对此进行概括,像源远流长、多元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等。楼宇烈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认为,虽然这些认知是准确的,但还不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东西。 楼宇烈认为,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身心的关系,都在日趋紧张、恶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丢失。因此,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才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也可以解读为“人文化成”。这个词又可以拆成两个词:人文和化成。“化成”什么?是化成天下。出自《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什么呢?人文是文明以止,是我们人文的教育;人文是以“文”来“止”、以“文”来“化”,它是跟以“武”来“止”、以“武”来“化”相对应的。因此,楼宇烈认为做人就要懂得“止”,你是怎么样的身份你就止于何处、你就应该尽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叫作“止”。我们每个人要明确认同各自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说父止于慈、子止于孝,这就叫作“止”。 除了“止”,中国文化还非常强调修身,修身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大学》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其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以“德”为本,而不是外在的“天命”。 楼宇烈认为,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中国的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自己的感官,更要管住自己的心。人只有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楼宇烈在书中以《管子》中的《心术》举例,“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的领导地位,五官处于臣的地位。五官与外界接触之后是去管理外物的,眼睛看到美色、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滋味,得去管理物,不能反过来让这些物管住感官,不能让感官管住心,一颠倒就变成小人了。 能够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这就是君子。所以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人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 在本书中,楼宇烈还阐述了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在中国的文化中,一方面强调人不能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反而要人们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优秀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结合,保证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