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区县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北慈城搭建起古巷驿站

志愿服务点亮居民生活

  2013年1月7日,志愿者为外来工子弟编织毛衣。
  (王 瑜 摄) 
  林伊娟向记者展示居民们的手工作品。 (徐欣 王瑜 摄)

  本报记者  徐 欣

  通讯员   黄利军

  江北记者站 张落雁

  走进慈城镇古巷社区的一个活动室,只见房间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有刺绣,有纸艺,有串珠,有的形如小动物,有的是一个相框……吸引眼球的是,这些作品上都或绣着或写着“勤为本,俭养德”“善作魂,孝当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字样,一眼看去,满满的正能量。据了解,这些作品都是古巷社区清溢手工坊志愿者们的杰作。

  

  成立于2003年的古巷社区拥有居民4500多人,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2006年,刚上任社区书记不久的林伊娟发现,这些退休在家的老人们物质生活安逸,精神生活却相对缺乏。为了帮老人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她通过走访,把许多有共同爱好的居民组织起来,成立了相应的兴趣爱好团体,并搭建了“古巷驿站”平台。

  清溢手工坊就是“古巷驿站”旗下的一个子平台,由一群喜爱手工的居民组成。在这里,居民们只要会织毛衣这样的简单手工活,就可以报名参加,大家空闲时聚在一起织毛衣、聊家常。让人没想到的是,手工坊成立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手工爱好者加入。

  “要充分激发居民们的参与热情,给他们提供一个消磨时光的地方还不够,还得让他们在这里有获得感。”林伊娟说,居民们年纪大了,退休在家,儿女们也听话,渐渐地就感觉自己失去了社会价值。“夕阳余辉也有光芒”,为此,她一直想为老人们搭建一个可以再次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古巷社区内的普迪学校是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2012年秋冬之交,林伊娟路过学校时,发现一些学生们衣着单薄。那时,她的脑海里就闪过一个念头,发动手工坊的居民一起为孩子们编织毛衣等过冬物品,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大手牵小手”,传承慈孝美德,这不正是中老年人内心的所盼所望?听说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事儿,手工坊队员们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2013年1月7日,手工坊队员们将66套帽子、围巾和手套亲手交到了学生们的手上。“孩子们收到我们的礼物后,不知道多开心,一口一个‘奶奶’‘奶奶’地叫着,志愿者们听得心都化了。”林伊娟回忆。第二天,《浙江日报》刊登了手工坊志愿者为民工子女捐围巾的照片,大伙听说后争相去找报纸。“真没想到,自己年纪一大把了还能上报纸。”

  送围巾活动的成功,坚定了林伊娟要继续做好社区活动的信心,同时也启发了她的工作思路:社区活动一定要立足公益,通过服务社会,弘扬正能量,让居民们找回价值。后来,在她的引导下,社区还发起或参与了“圆梦民工子弟活动”、“百名孤寡老人圆梦行动”等多个公益活动,在活动中,老年居民们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再次被点燃。

  以兴趣为媒,越来越多的居民找到了“组织”。如今,“古巷驿站”已拥有清韵文宣团、清风书画轩、清润读书会、清扬合唱社、宝贝平安等8大子平台。居民们因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平时,他们开展活动自娱自乐、增进邻里感情,有需要时,他们立刻投身公益。长期以来,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有的定期到民工子弟学校教学生们写书法,给孩子们讲宁波老底子故事;有的自主设计、手工制作串珠相框,作为送给老党员的生日礼物;有的用书法、歌舞、手工作品等宣传“两学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只要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就可以无限拓展。”林伊娟笑着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发展,“古巷驿站”志愿服务品牌已日渐成熟,旗下的子平台由居民自主运行,各个队伍也都有了自己的“领头雁”。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社区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志愿服务的触角也延伸到了更广的范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