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峰会成为G20全球治理框架的新起点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指出,习近平主席在杭州峰会上的讲话表明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立场,表明中国愿意巩固G20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按照中国的思路,未来全球治理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以下三点: 首先,巩固G20作为全球治理平台的作用。G20峰会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产生的,本是个世界最主要经济体对付全球金融危机的机制。后来,虽然G20峰会开了数次,现在成为每年都开一次的磋商机制,但商讨的议题主要还是应付由这次金融危机引起的各种问题。但是,危机过后8年,全球经济增长仍然乏力,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情绪上升。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指出,解决世界经济乱象、防止危机重演的根本之道,在于巩固G20全球经济治理平台的作用,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 其次,推进G20的治理模式向共享、联动型方向发展。习近平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看法,提出了全球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G20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不搞“排他性安排”,不搞“一家独大”,而是加强政策协调、交流互鉴,确保所有人“利益共享”,建设“开放型”“联动型”世界经济。 最后,全球治理应该重点推动经济发展对更多的人群有利,经济增长应该有更多的包容性。习近平在讲话中用“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这句话,通俗地表达了“包容”的意义所在。经济增长是为了大家都有更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G20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也属于全世界;G20的增长和发展,要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 改革要考虑到“不确定性原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改革的问题有诸多不确定性,对待改革不要像对待盖房子一样。如果把改革比作盖房子,一切都在掌控中,那一切都是确定的。盖房子是确定的,为什么?它有力学原理的支撑,但是改革是一个社会工程,还没有找到一个原理进行准确计算,对于各个方面的利益怎么平衡、怎么协调,哪有一个原理能很准确地计算出来?面对改革这样的社会工程,必须从不确定性出发,才可能收获到确定性。 这是一个辩证法,现在的改革是有目标、有方向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是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是指导中国未来改革的蓝图。但这并不等于各项改革都已经有了详细的具体的施工图,实际进程跟改革时间表也许会有差距,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料的情况,经济、社会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改革的节奏和步伐。 回到现实来看,对改革不确定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各个方面利益的协调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要认识到这么一种状态,并极力改变这种状态。 等级化城市管理体制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指出,这些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管理体制过多地把资源集中在特大城市。为什么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多,就是因为等级化城市管理体制,通过行政的方式调动资源,推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发展。 要想真正解决未来城市发展难题,就要打破等级化的行政管理界限,突破区域封锁,按照市场的机制推动中小城市发展,这方面有很多功课要做。如怎样解决人口、土地要素流动的问题,怎样更好地建立一个使中小城市能在平等基础上和各类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开展公平竞争的机制。还有我们的城市群、都市圈,大多数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所有的资源配置是按照行政区域申报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行政区域所配置的资源与其等级和公共福利配比,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福利越好,自我循环越强,使得外部的要素很难双向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