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生浮沉,也无风雨也无晴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

  江泽涵

  

  东坡之名驰誉神州。《苏东坡传》系统、严谨地讲述了苏轼的一生,这也是第一部用英语推介苏轼的著作。本书法度严谨,按年代分成四卷,林语堂并未将重心放在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方面,除卷一“童年与青年”是简记“家庭”和“应试”外,其余三卷均以宦海生涯为背景,笔力集中于政治家这个身份,并结合苏轼其余10多种身份,揭示了他完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苏轼弱冠即中举,但官路跌宕。初入仕途,就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任湖州知州,其间,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却在呈《湖州谢表》给宋神宗时,被新党抓住了辫子,说言辞带“情感”,这便是轰动朝野的“乌台案”,再被贬去黄州任闲职,靠种田帮补生计。次年新党倒台,旧党重启,苏轼官拜翰林。此时旧党腐败频现,苏轼对此加以抨击,又遭旧党诬告。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谅于旧党,因而自求外调。晚年流落儋州,后死于常州,可谓凄凉。

  诚然,风骨文人难走宦途。苏轼一直反对假道学,本身却是一位真正的道德家。他为官不为名利,唯愿凭一腔正义,救民于水火。在政治上能坚持己见,不畏政敌,敢于直言抨击;在政敌失势后,又能襟怀坦荡,得饶人处且饶人。其实他与皇家的关系非常密切,既是皇帝的秘书,也是太子的老师,又得三朝贤德皇后的庇护,可惜他并未加以利用,以便巩固自己的地位。但这就是苏轼。这让人联想到苏轼名中的“轼”字: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之意。

  苏轼这一生波澜坎坷,但他生性诙谐,不悔当初,生活更是鲜活。他有两个有名的身份:美食家,时常下厨怡情,并发明有东坡肉和桂花酒;旅行者,爱好山水,赏西湖,访赤壁,游庐山,兴致酣处,撰文记录,大多成为传世佳作。林语堂还介绍了苏轼其他几重鲜为人知的身份,比如瑜伽术修炼者、酿酒实验者、建筑工程师等。

  命运多舛,苏轼何以还能如此闲逸?他的乐天属秉性天成。后人多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诗文书画造诣上,其实做官才是他的第一职业,其余都是生活插曲,文学也不过在映衬人生。他的诗词书画无不发自肺腑,飘逸自然,凸显万物的精气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不仅是苏轼一生的写照,也囊括了本书精髓。不妨当作剧情来赏析:一日,苏轼在野外郊游,突然遇上了大雨,偏又没带伞,别人争相奔跑,他却不以为然。“莫听穿林打叶声”,外界环境不足萦怀。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从容中又透出三分挑战。再来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由此推及一生,不如“归去”,退隐山水之间,自然寻常,“也无风雨也无晴”。得失何足挂齿?苏轼在被贬黄州,又被贬去惠州时,也说过一句豁达的话:“譬如我原是惠州秀才,赴京考试,不第回来了,有何不可?”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苏轼却是做什么像什么。他怎能拥有如此之多的身份?与其说是身份,不如说是爱好所致,相信苏轼在开始之初,对自己的喜好也不抱什么宏愿。很多人认为,文艺类爱好难以赚钱,吃喝类更是玩物丧志。如果说到业余喜欢做文化研究,通常人们会感到不可思议:这赚得到钱吗?年轻人应该以赚钱为主!说这是现实社会大势所趋,亦不为过。现代人对于名利何以如此敏感?应该就是缺了苏轼的那一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天精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